编者按:
看到“7:5打成平手”这样的标题,许多读者心中不免产生疑问。“7:5”算哪门子平手?换做一场正常的比赛,这一定是另有隐情。在显卡行业,2008年确实上演了这一幕离奇的阵地战。如果你想细细品味2008年热闹的显卡之战,搬个板凳,且听笔者为你逐回合分解。
一年综述: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唯偏执狂得以幸存),一句响彻硅谷的名言。对于每一位半导体行业从业者来讲,应该恪守并付以实际行动当中。在2008年8月,全球经济出现问题的初期。被誉为GPU教父的黄仁勋便道出竞争激化的内幕:“我们低估了竞争对手最新GPU产品的价格和性能,这导致我们的秋季产品定位失误。我们反击的第一步是重新制定价格,以真实反映竞争。我们的行动将再次让我们回到了强势地位,但是提高总GPU平均销售价格和总的毛利十分困难。价格战总是特别困难。”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适用于每一位IT从业者
终端品牌变化:
当然,芯片厂商之间的战争总给人一种阳春白雪的感觉。毕竟其距离终端用户还存在一定的距离。2008年中,终端品牌之间的战争亦从没有停歇片刻。区域市场中的围剿、突围;价格定位中的针锋相对;两大盟军(AIC、AIB)阵营之间的“口水战”。消费者除了可以买到更加实惠的产品以外,亦是在茶余饭后找到了更多的谈资。
GPU行业门槛高 前赴后继者仍无数:
GPU行业的门槛绝不亚于CPU行业。在独立型GPU市场中,NVIDIA和ATI绝对性垄断了90%以上的市场。就是这样残酷的竞争;就是这样的高危、高风险,仍有大批前赴后继者勇钻象牙塔。S3 Graphics依然没有放弃对GPU市场的耕耘,更有Intel这样的霸主携Larrabee虎视眈眈。格局依然是强者之战,它们分别是NVIDIA、ATI(AMD)和S3 Graphics(VIA)。
NVIDIA在2007年中抢得DX10 API制高点之后,成就了一带经典GeForce 8800系列显卡。然而在2007年末,ATI亦是打出一场漂亮的反击战,其携RV670架构GPU奋起直上,一举将55nm制造工艺和DX10.1 API带入主流GPU市场。一时间,技术端的争战,打得难解难分。
RV670虽强,NVIDIA亦有相应的策略。血统纯种的G92核心犹如一个“魔术盒”。从霸王级8800GTS 512MB摇身变为千元(2008年1月价格)8800GS。不但解救了8600GTS的尴尬市场定位,并给予了RV670全系列产品重创。
8800GS不限制每一个厂商
点评:本站认为,NVIDIA在受到ATI方面强势产品猛攻的形势下。迅速做出调整,以产品逐级递减来应对市场需求。其产品转型相当成功,同时为2008年部署产品格局埋下伏笔。
ATI总是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说不去刻意跟NVIDIA竞争高端市场,ATI在这方面总是最聪明的。RV670一代明星架构在市场中取得认可后,ATI迅速开拓中低端市场,其很聪明看到8600GT/8600GTS颇显老态龙钟。
HD3690和HD3650便在2008年1月应运而生。HD3690由HD3850精简而来,区别仅在于显存位宽。HD3650则是取代HD2000系列的最理想产品,同时亦是扼杀GeForce 8600系列的杀手。两家在中低端市场争夺颇显低调,终端品牌之间价格战确实精彩纷呈。8600GT和HD3650价格在此时已经滑落到500元价位。
卡如其词“绝对超值”
点评:ATI一直乐此不彼在深耕中低端显卡市场,亦给NVIDIA带来了很多麻烦。HD3600系列推出后,给中低端显卡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新技术,价格亦是屡创新低。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1:0)
R600的失败看来是ATI潜心蓄谋的试水。当RV670一鸣惊人以后;当55nm被运用的驾轻就熟。两年后,ATI打出了漂亮的翻盘!HD3870 X2静悄悄的将8800Ultra请下王位,这一切是ATI导演的一出闹剧。
RV670架构作为新一代GPU产品,其推出的终端型号仅是HD3850和HD3870。市场定位和性能均较NVIDIA上一代产品有所差距。ATI为此埋下的伏笔直至2008年2月才得以揭晓。稳坐GPU性能之王,ATI等待了太久。2008年2月如愿之时,镭声四起。
ATI久旱逢甘霖
点评:HD3870 X2与其他高端显卡一样,其不惜成本的设计方案导致其定位在450美元。HD3870 X2在终端市场中反响并不是很好,终端品牌推广情况亦是非常有限。当然这面“红旗”一直屹立不倒。
首款GeForce 9诞生 消费者被雷了
2008年2月初,HD3870 X2的翻盘之战让消费者看的非常过瘾。难道NVIDIA真能置之不理吗?向来气宇不凡的它终于选择向中高端市场投入一枚深水炸弹。嘘!GeForce9来了……
此时,仍在零售市场坚挺的GeForce 8600GT/8600GTS已经被RV670逼入了绝境。8800GS成本居高不下亦是让终端品牌怨声载道。NVIDIA必须在年初的市场有所作为。
首款GeForce 9名不虚传
采用G94核心设计的9600GT与高端产品8800GT规格出奇的接近,这也是其能够在主流市场笑傲至今的一大秘诀。最惨烈的自然是9600GT与HD3850一战。9600GT出现后,迅速扭转的战局,性能的压倒预示着上半年价格战将异常的惨烈。
点评:9600GT上市1499元的售价让人感觉不是很平易近人,但性能压倒HD3850并接近HD3870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种形势下,ATI选择的价格策略让整个市场热闹了起来。消费者在2008年5-6月买到价格合理的产品,其实早在2月便已经开始酝酿了。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2:0)
用“闯王”的遭遇来形容王者HD3870 X2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GPU王座两次易主。单PCB双GPU可以看作是显卡行业的无奈之举,为了最强性能的称号。这场军备竞赛已经变得脱离了市场。
看过HD3870 X2后,我们对超尺寸显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以9800GX2外形并没有让消费者有多惊讶,不过将两个8800GTS封装在一块PCB的难度确实让人叹为观止。8800GTS单卡性能略胜于HD3870,性能上9800GX2并没有让消费者失望。近80%测试项目领先于HD3870 X2让ATI仅在王位上坐了一个月……
重挫HD3870 X2
点评:不健康的竞争、不考虑成本的设计方案、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被终端品牌青睐的方案。双核显卡仅是为了性能而生。
ATI为780G供应炮弹
HD3450,市场里绝对非主流的产品。其诞生的目的亦是非常简单,帮助ATI旗下兄弟780G捍卫IGP的王者地位。当低端显卡市场逐渐被IGP主板蚕食,300元内显卡市场已变成GPU厂商的鸡肋之地。
2008年IGP主板大行其道,其与独立显卡组成混合3D系统便成为了提升平台整体性能的催化剂。“780G+HD3450”的组合方式似乎让更多的3D游戏败给了IGP平台。
HD3450为780G而生
点评:不被用户关注的300元内显卡几乎被IGP主板吞噬,然而如何拉动此价位显卡的销量呢?捆绑销售一词让GPU厂商找到了契机。如果你对性能要求不高,这种本适合移动市场的方案便走进了PC。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2:1)
从没有一届IDF是这样的火药味十足,整个4月的IT业界弥漫着一触即发的迷雾。2008年4月的IDF上,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数字企业事业部总经理帕特•基辛格说:可编程的显示计算通用架构芯片是一场革命,它将颠覆持续了几十年的显卡产业,“可编程的显示计算通用架构芯片虽然不会马上替代显卡,但是在三、四年之后,随着我们相关技术、产品的成熟上市,显卡产业将消亡。
之所以英特尔会如此火药味十足评价显卡行业,是为了引出一位鲜为人知的角色“Larrabee”。其作为一款通用架构处理器,竟将自己的竞争对手锁定为整个GPU行业。不免会招来消费者的关注和竞争对手的抨击。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数字企业事业部总经理帕特•基辛格
点评:NVIDIA和ATI从没有如此一致肯定GPU在PC中的重要性。一时间GPU才是PC真核心的论调跃然各大媒体头条。Larrabee更被竞争对手“誉为”是PPT产品。从此,口水战一直贯彻2008全年。
谁逼NVIDIA和ATI写“春药”驱动
经历了10年的风风雨雨,3DMark系列终于在今天做出了历史性的突破。2008年4月28日夜间21点,Futuremark的官方网站上的倒计时牌终于走到了0,3Dmark家族的新成员3Dmark Vantage正式发布。
3Dmark作为最具权威性的GPU测试软件之一,极受NVIDIA和ATI两家GPU厂商看重。谁也不愿错过扭转战机的时机。如何让自己产品在Vantage上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各种优化驱动亦是接踵而至。2008年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一款像样的DX10合成测试软件。
点评:当我们看到蓝宝石的LOGO跃然于Vantage某测试建模时,一种被商业化侵蚀的感觉油然而生。作为一款老牌PC性能测试软件,我们还是持其成绩仅供参考的观点。
2008年4月小插曲:
除了事件类新闻,2008年5月还是有不少小插曲的。只是其影响力远小于前两大事件。9800GTX作为8800GTS的3-Way SLI版产品正式问世。由于其性能未有明显的改观,并受到消费者过多的关注。
另外,8800GS正式更名为9600GSO。象征NVIDIA全系列产品像GeForce 9的转变,同样由于是一款更名产品。消费者更多的则是关注其价格变化。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2:2)
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2008年5月的显卡市场格外的冷清。消费者亦是把目光集中在国家大事当中,没有过多的去关心整个IT行业。NVIDIA和ATI两家厂商会放弃持久的争斗吗?显然不太现实。
在经历了种种变数以后,9600GSO和HD3850相继进入600元价位市场。两强相遇,必有一伤。随着通路厂商的积极跟进,整个5月市场内大有“绿营”9600GSO与“红军”HD3850势不两立的对垒局面。
600元价位针锋相对
点评:虽然9600GSO凭借G92架构优势领先于同价HD3850,但微弱的性能优势在真实使用环境中可以忽略不计。在青黄不接的5月里,值得我们记住的是渠道内部的竞争,终端品牌厮杀的那双红眼。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2:3)
按时间顺序来看,2008年6月显卡行业共有两件大事发生。第一便是NVIDIA正式发布GT200架构GPU。第二则是ATI发布RV770架构GPU。从性能来看,GT200是无以伦比的,但RV770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我们的故事也从RV770讲起。
依然是R600架构的衍生产品;依然是流处理器数量的成倍增加;依然是不惜成本采用未来配置的怪物显卡。RV770让NVIDIA在下半年不得安宁,更是让显卡价格下降了30%以上!
我们的故事主角是HD4850,一款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产品。采用我们熟悉的RV770架构,整体优势在于庞大的流处理器数量支持,其零售价格为1399元。HD4850为何在市场中引起如此大的波澜?核心在于,HD4850将售价在1999元9800GTX斩于马下!ATI背水一战放弃利润在市场中博得了满堂彩,更是将NVIDIA全年计划搅得混乱。
定位如AWP般精准的Radeon HD 4850杀向显卡市场
为此引出了黄仁勋的一番感慨:“我们低估了竞争对手最新GPU产品的价格和性能,这导致我们的秋季产品定位失误。我们反击的第一步是重新制定价格,以真实反映竞争。我们的行动将再次让我们回到了强势地位,但是提高总GPU平均销售价格和总的毛利十分困难。价格战总是特别困难。”
点评:一款普通的产品何以引发整个GPU市场的震荡取决是时机、定位把控的精准。HD4850显然做到了上述的一切。然而HD4850的先期成功恰巧提醒了NVIDIA。在2008年未来的日子里。NVIDIA貌似悟出了什么……
GT200更像是一枚核弹
没错,GT200就是一枚核弹。确切来讲,GT200已经超越了GPU的范畴,晋级为一款通用处理器。通用一词亦是PC通用计算的处理器核心!也许在性能端,GTX280与HD3870 X2和9800GX2并无过多的提升。GTX280把未来应用中的CUDA、PhysX带给的消费者。
核弹来袭
关于CUDA和PhysX
虽然GPGPU也是由NVIDIA提出并且要实现的目的也相同,但是CUDA是一种更加优化、更加易于操作使用的并行处理技术。CUDA全称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它不需要像GUGPU一样基于图形API运算,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开发者的要求。首先减免了软件开发者使用CUDA必须了解图形API的痛苦,其次CUDA专用API更接近C语言和Fortran语言,能够令绝大多数软件开发者在极短时间内上手。
大规模并行处理在以上领域具有优势
由于图形渲染需要高密度、并行计算,因此GPU不会像CPU一样将更多的晶体管投入到数据缓存和流量控制,而是将绝大多数晶体管用于数据处理(例如Geforce GTX 280的240个流处理器)。图形渲染这点需求上与很多科学运算不谋而合,GPU的多流处理器在解决一个问题上实现独立并行高速处理,可以大大降低运算复杂度,并且多数据元素高运算密度可以近似忽略内存访问的延迟,这也就为GPU应用于科学计算奠定基础。
虽然Ageia的PhysX产品性能出色,但是苦于售价过高、游戏厂商接纳率低,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普及。不过NVIDIA看到Ageia的PhysX产品的优势,在2008年年初正式并购Ageia,并将PhysX物理引擎及技术引入到自己的显卡产品中。因为前文已经提到过GPU拥有强大的浮点运算能力,再配合CUDA可以实现很多非3D渲染运算,所以物理卡完全可以被显卡所吸收,而且在Geforce GTX 280这款产品开始正式实现。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前文所说物理卡将被显卡整合,今后NVIDIA-Ageia不会再单独推出独立物理卡,如果现在购买一款支持CUDA的产品等于NVIDIA免费赠送了一款物理卡。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3:3)
整个2008年7月的显卡市场依然由HD4850一卡扛大旗,无出其左右。NVIDIA亦是迅速调整其产品策略。9800GTX+便是一款应时应景的产品。9800GTX+定位1599元;9800GTX定位1399元。再次与HD4850形成针锋相对的局势。
2008年7月可谓是整个显卡行业最为混乱的一个月,整个月份充斥着血腥的厮杀。9800GTX+和9800GTX夹击HD4850;GTX260会战HD4870等等。可以看出NVIDIA是匆忙披挂上阵,亦有相形见绌之处。整个7月仍以ATI为主导。
点评:面对老辣的NVIDIA,ATI祭出“自残”杀招。虽然终端品牌对HD4850颇有微词,但市场和消费者端却博得了满堂彩。
2008年7月小插曲:
在7月远不止发生了9800GTX+和HD4850的对垒。其他显卡事件只能成为它们背后的附属品。其中包括NVIDIA入门级产品9500GT的发布。8800GT变身9800GT的升级事件。笔者再次便不多言了。
9500GT突袭低端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3:4)
总觉得用勇气来形容NVIDIA有些不恰当,用野心则更加合适。几乎与IDF同期,NVIDIA在圣何塞举办了NVISION 08视觉盛宴。不少参与者匆忙结束IDF后直接参与到NVISION 08中,这样的作法不免让人想到NVIDIA正是在和英特尔叫板。
NVISION 08是NVIDIA首次举办大型视觉盛宴,除了展出NVIDIA先进产品以外,更是结合网友推出了大型LanParty活动。
NVISION对决IDF
NVIDIA掌门人黄仁勋先生在3天大会期间直面媒体,回应各种热辣问题。精彩的主题演讲,更是让刚刚参加完IDF的媒体眼前一亮。
点评:相信在整个行业内,敢于和英特尔叫板的厂商已经仅剩NVIDIA一家了。在NVISION 08中,我们看到了GPU新的希望。NVISION 08告诉了我们,GPU已经不再是简单的GPU。
ATI故技重施再获王者称号
ATI利用经验再次获得了冠军称号,与上代产品仅仅一字之差,它便是HD4870 X2。实现原理和HD3870 X2异曲同工,将两颗HD4870 GPU封装在一个PCB中,实现接近2倍的性能提升。当然,这样一款显卡足以让GTX280甘拜下风。
ATI年度第二次登顶
点评:HD4870近30%的成本支出来自昂贵的显存采购,HD4870 X2则变得更加变本加厉。所以说,HD4870 X2的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ATI。这块产量稀少的显卡也许将成为2008年孤独的王者。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3:5)
2008年9月注定将不是一个高产的月份,我们在此仅迎来了HD4650的到来。对整个显卡市场来讲,那个恐怖的“电锯杀卡狂”又回来了。2007年《Crysis》的突袭让整个显卡行业胆寒,即便当时最强悍的显卡依然无法驯服这个怪物。
如今采用相同游戏引擎设计的《Crysis Warhead》再次卷土重来,以GTX280为首的旗舰级显卡依然在最高画质下败给了《Crysis Warhead》。
逼真的画面
点评:无论《Crysis Warhead》对PC的要求有多变态,我们坚信这是一件好事。促使GPU行业不断前进的动力。《Crysis Warhead》是一款最大程度利用GPU资源的游戏,不论你的GPU有多强大。《Crysis Warhead》一定可以塞满它!
499元无出HD4650左右
ATI又是一次完美的突袭,让波澜不惊的500元内显卡市场沸腾。当NVIDIA集中调整9800GTX+市场定位,潜心研发55nm制作工艺时。ATI再次看准9500GT市场软肋,推出HD4650突袭低端市场,并取得了市场认可。
HD4650规格与HD3850类似,除了抢夺500元内市场以外,其更多的任务是取代HD3850来填补市场空缺。
点评:这便是声东击西战术的完美运用,当大家都集中精力在中高端市场时,ATI迅速在低端市场部署HD4650,再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4:5)
接近年末,金融危机开始在全球肆虐。对于NVIDIA和ATI两家国际化企业来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谁也不愿意高调出击,均在养精蓄锐寻找更好的时机。在2008年10月,我们看到的是暗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定位2000元价位的产品相继开始进行产品微调。GTX260升级流处理数量变成GTX260+;HD4870则由512MB升级至1GB显存容量。此次升级除了同价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产品外,两者性能依然是针锋相对。
小小的规格调整
点评:售价3999元GTX280最低降至2999元;2499元GTX260+最低售价降至1999元;1599元9800GTX+最低降至1299元;HD4850非公版集体跌破千元。除了金融危机,显卡行业亦同样面临价格危机。
HD4830并没有给ATI再次带来惊喜
由于NVIDIA调整产品线的迅速,HD4850营造出来的优势逐渐变成了相对的。ATI亦是意识到了此点。对RV770匆忙进行精简后,推出了HD4830。HD4830面临最大的对手并不是9800GT,而是HD4850。由于HD4830没有和HD4850拉开价格差距,市场反响并不明显。
输给自己的HD4850
点评:好运并没有再次眷顾ATI,HD4850价格的匆忙下压给予了HD4830莫大的压力。对于零售市场来讲,谁又不愿意用100元来换取近15%的性能呢?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4:6)
“傻子才会在11月抢风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英特尔酝酿4年之久的Core i7将在2008年11月正式发布,相信NVIDIA和ATI早已远远的躲开了。
金融危机的风暴还在全球弥漫,IT企业中像英特尔会挥金如土宣传产品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对于2008年11月来讲,NVIDIA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在以往,SLI技术仅能在自家芯片组中实现,但其市场占有率始终是一大诟病,因此SLI的普及程度非常有限。
玩家渴望的SLI平台
在与X58芯片组取得突破性合作之后,SLI技术得以正式在英特尔平台中实现。NVIDIA的表现亦是相当精彩,当然包括3 Way SLI技术的推广。
点评:Core i7平台、《红色警戒3》、《使命召唤5》、《孤岛惊魂2》、《古墓丽影8》……看似没有一个和显卡行业有关,但它们的相继到来犹如给低迷的显卡行业注入了强心针!
劲爆程度:★★★
比分:ATI★★★★★ VS NVIDIA★★★★★★(5:6)
大家都累了,该歇歇了。NVIDIA和ATI亦是,短暂的休息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为了更好的进取;为了更好的战斗!
2008年末,NVIDIA除了将全线产品过度到55nm之外,其已经酝酿在年末实现翻盘。基于GTX260设计的双核产品GTX295很有可能将在2008年发布。其次在2009年,GT200将成为历史,“GT212”或许将撑起新的大旗。
它的目标是NetBook?
NVIDIA的志向远不止在GPU领域,Tegra通用处理器将在移动终端领域有怎么的作为。NVIDIA会不会染指NetBook领域,这一切还都是未知数。另外,Tesla的成功推出,几乎让每一位PC用户均能拥有一台超级计算机。
再来看ATI方面,俗话说树大好乘凉。没错,借助AMD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平台化的结合。ATI在2009年注定将和NVIDIA展开殊死搏斗。ATI将继续保持先进的制造工艺,包括在2009年中40nm制作工艺GPU的推进。
一直沿用至RV770的R600 GPU架构亦将成为历史,ATI能否推出首个DX11 API GPU将给消费者留下无限的遐想。借助AMD平台化优势,Radeon品牌将在Dragon平台施展拳脚。
在2009年,我们将迎来Windows 7带来的全新应用平台。谁又想提前退出呢?在本次盘点中,“7:5”的结局仅是评测数据给出的答案。在我们看来,这是一场平局,真正的胜负在2008年并没有揭晓。
劲爆程度:★★★★★
比分:平局
【每日要闻】保真原厂 现代2GB笔记本内存仅105元
在10月初的BlizzCon上开放了《暗黑3》试玩,这让笔者认为游戏的的完成度已经相当乐观。不过《暗黑3》官方论坛的管理员Bashiok又给我们泼了一大盆冷水:“能玩”跟“完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详细]
【游戏推荐】最全资料《永恒之塔》中文专题上线
《永恒之塔》力图在游戏中实现“让玩家的行动来左右世界的变化,然后世界的变化再反过来影响玩家的这种循环关系”、“三个种族纷争的世界”,和“不同于科幻小说以及幻想风格的原创世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