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显卡 > 新闻 > 行业动态 >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硬派网 责任编辑:李鹏飞 【转载】 2009年04月21日 06:00 评论
回到顶部阅读

十年显卡路,见证国内风云变幻

  十年的时光,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可能仅仅能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成长为一名识字算数的孩童;但对于商战激烈的市场,十年足以决定一家公司的成长和命运;而对于在浮躁中快速发展和成长的显卡行业,十年却造就了更多的喜怒哀乐。十年能让很多厂商发展、崛起,同时也让很多企业没落、倒闭。

  如果有一家厂商在快速发展的显卡市场中屹立了十年,我想它在市场的经历就如同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一样丰富。在这拼搏、动荡的十年里,它走过的平坦路、踏过的独木桥;它吃下的甜、咽下的苦;已经足以给我们讲述一段故事。

  今天我们有幸联系到了迪兰恒进——一家不仅仅是见证10年显卡历史,更亲身参与了大陆显卡市场格局巨大变革的厂商。当他吹灭十岁的生日蜡烛,娓娓道来这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经历与各种酸甜苦辣的时候,相信作为电脑硬件爱好者的我们,有理由搬一把凳子坐下听听这段ATI与迪兰恒进发展的故事。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在进入正题前,我们不得对本文进行一段简短的介绍,在PC硬件产品界十年中会发生很多很多事情,甚至可以缔造一个神话,但本文的内容仅仅讲述了一个显卡厂商的历史,不会有股市那样的大起大落,也没有戏剧中的那样的悲欢离合,它仅仅是在述说迪兰恒进的成长历程。由于迪兰恒进与ATI(现已被AMD收购)的特殊关系其中还涉及部分显卡芯片界的变迁。

  为了方便网友阅读,我们以年代为线索撰写了本文,同时在每个章节中突出了当时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列举了迪兰恒进的经典产品例证该品牌的发展过程。

  从某种角度讲,本文不单是迪兰恒进的历史,更从侧面展现了国内显卡界十年的变迁。希望这篇长达17000字的文章能为您真实呈现1999~2009年的迪兰恒进。


  【每日焦点】神条再现?金士顿2G/800窄条狂超50%

回到顶部阅读

1999年:从OEM到DIY,业务重心转移

    ATI显卡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大陆销售的?可能只有很多资深玩家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也会让很多老玩家回想起ATI当年一代代经典的产品,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

关键点:第一款ATI产品、迪兰业务重心开始转移

    说到迪兰恒进(英文名:PowerColor;此后简称:迪兰)在大陆销售的第一款ATI产品是什么,就不得不从ATI经典的Rage系列说起。ATI于1999年4月发布了Rage系列的最后产品Rage 128 Pro,各项异性过滤,优化的多边形设置引擎,以及更高的时钟频率,使得Rage 128 Pro成了99年QuakeCon比赛的官方指定显卡,更高端的RAGE Fury Pro更是加入了Rage Theater提高了显卡的视频性能。

    不管是Rage 3D、Rage Pro还是Rage-128都堪称是ATI当时的扛鼎之作,当时图形产品刚刚步入3D加速时代,Rage系列就是ATI第一代支持3D加速的图形产品,目标对手是NV的TNT系列产品。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Rage IIC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Rage 128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Rage 128 Pro

    Rage系列是ATI第一代采用AGP接口的产品系列,出色的3D性能以及高质量的DVD回放功能,让ATI获得了不错的行业口碑,也带来了可观的销量。

    “Rage系列产品在当年确实不错,虽然这个系列产品可以说是迪兰介入ATI产品线的第一代产品,但是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在OEM端,零售市场上Rage系列的销售量是微乎其微的”迪兰产品经理说到。但就是从此刻迪兰恒进开始了从行业到零售的业务重心转移。

回到顶部阅读

2000年:迪兰和ATI国内艰难的开局

    2000年4月,与GeForce256针锋相对的Radeon256诞生,提供了对DDR-RAM的支持,节省带宽的HyperZ技术,完整地T&L 硬件支持,Dot3,环境贴图和凹凸贴图,采用2管线,单管道3个材质贴图单元(TMU)的独特硬件架构。由于架构过于特殊,第三个贴图单元直到Radeon256退市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程序支持它。Radeon256的渲染管线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进行可编程的着色计算,尽管这基本上不等同于DX8之后的着色器。

    在Radeon256提供了更加齐全的特性同时,16位色与GeForce256性能不相上下,而32位色下则大大胜出,一举夺取了性能王者的宝冠。然而两天后,NVIDIA的GeForce2GTS就将Radeon256从宝座上赶了下来。与GeForce2相比,Radeon256在32位色特别是1024x768以上的高分辨率下毫不逊色,支持的特性甚至比GeForce2还多,然而16位色下的性能完全不敌Voodoo5 5500和GeForce256。在当时游戏普遍为16位色的情况下Radeon256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除了先进的3D核心,Radeon256同样提供了出色的视频特性。进一步加强了MPEG-2的回放能力,提供了对HDTV的解压能力。通过将渲染管线加入到视频运算中,大大提高了硬件视频解码能力。吸取了3dfx收购STB的教训,并感受到了NVIDIA及其结盟厂商的强大产能压力,ATI意识到只有开放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于是ATI开始对第三方的生产厂商开放了生产授权,各种名目繁多的ATI显卡出现在市场上。

    ATI在2000年的大陆市场上,相比竞争对手的认知度非常低,而且,以往ATI产品更多的受众是行业用户,虽然ATI开始开放芯片授权,一些有制造实力的厂商也纷纷加盟,然而更多的品牌只是抱着观望或者行业合作的态度。迪兰恒进作为国内ATI的正式合作品牌,也饱受ATI产品线并不完整,以及认知度过低的困扰,在酝酿中艰难前行。为了生存,也为了让ATI产品能够持久的发展,迪兰恒进初期的产品重心无法放在ATI产品上,更多的是放在了NV、SIS以及Kyro等产品上,然而不管怎样,ATI终于在中国市场上迈出了第一步。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精灵杀手—Kyro系列                  幽灵杀手—SIS系列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ATI系列               狙击杀手—NVIDIA系列 

    迪兰恒进生产过N卡?没错,当年的迪兰恒进是专业的显卡厂商,并没有拘泥于单一芯片品牌显卡的生产销售,而且当年ATI和NV也没有如今的AIB或者AIC概念。

回到顶部阅读

2001年:中国红色军团的第一家AIB

    到了2001年,显卡市场经过几年的优胜劣汰,不少原先的老牌如S3,3dfx,ST(Kyro芯片制造商)等公司都倒下去了,Matrox、Trident、SIS等公司也是末日黄花,只有NVIDIA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牢牢的掌控了全60%以上独立图形芯片市场。当时唯一还能够在显卡领域与NVIDIA从技术、产品等方面抗衡的只有ATI一家,于是NV开始实施核心合作伙伴计划,要求核心不允许合作伙伴生产制造采用ATI芯片的产品。而常年维持多家芯片产品研发和销售的迪兰恒进因此毅然决定退出NVIDIA阵营,正式成为ATI红色阵营中的一员。这是迪兰恒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ATI在大陆市场的转折点。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RadeonVE-DDR               镭姬杀手 RadeonVE-SDR

    01年中旬,ATI发布了Radeon VE,也将Radeon赋予了一个至今老玩家还记忆犹新的中国名字——“镭”,意在对中国市场开拓的决心。迪兰恒进也借此正式定义了ATI产品线的品牌名称——镭姬杀手,并将品牌风格全部转为ATI的红色。自此,ATI与迪兰恒进展开了更深一步的合作和发展,全力开展大陆的DIY市场。

    与此同时,7XXX系列产品线也开始在大陆上市,伴随着ATI在价格上的大力支持,迪兰恒进培育了近两年之久的渠道市场终于开始有所响应,ATI产品从Radeon7000开始逐渐被市场接受,更出色的色彩还原力、更精细的画质以及出色的DVD回放也开始被玩家认可。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第一款ATI零售版产品包装(镭姬杀手RadeonVE)

    8500诞生后,R100系列开始改名为R7200系列。其中主流的显示芯片为Radeon DDR/SDR,也就是所说的Radeon 7200,其降频版就是Radeon 7200 LE,这都是基于R100的产品。Radeon7200还首次搭载了ATI研发的Rage Theater芯片,让用户可以体验到更多的视频应用——VIVO功能(视频输入输出)

    而R100的简化产品RV100则将T&L和一条渲染管线去掉,作为其低端产品,型号为7000。而对于那些对视频有特殊要求的用户,则可以选择增加高频头与改进的Rage Theater芯片,增加电视和收音接受及视频处理功能的产品All In Wonder系列。R8500诞生后,R100再次登场,其超频改进版R7500举起了ATI的中低端大旗,成为了市场上一股强大的力量。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7200 VIVO

    迪兰恒进销售部经理回忆道“那段时间真的很苦,全公司的人员都看好ATI产品,但是ATI刚开展大陆零售市场,认知度太低了,每当我们把ATI产品推荐给客户时,他们都会问‘ATI是什么?’,这个解释和培训的过程一花就花掉了我们半年的时间。有时候一个客户的沟通就需要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天天去聊,他们才有一点点的认知,迪兰的方式就是锲而不舍、有始有终,也许就是这种方式打动了客户,让我们有了第一批的拥护者。”

回到顶部阅读

2002年:镭8500,反击战的正式开始

    ATI 7XXX系列的两款产品在当时来讲虽然技术出色,功能丰富,但是对于速度来说,却一直处于劣势,于是ATI大幅度加快了新品研发速度,2002年初,两款重量级产品陆续问世了。在NVIDIA吞并3dfx之后,新品速度也开始加快,于2001年发布了自己首款硬件支持DX8的显卡GeForce3。ATI也快速推出了新一代的芯片R200(Radeon 8500系列)。

    R200完整的支持了微软的DX8.1及SM1.4,使用RIP映射来进行各项异性过滤,新的HyperZII技术更节省了带宽,先进的Video Immersion II技术加上双头显示提供了优质的视频服务,TRUFORM技术圆滑了三角形的棱角,使得画面更平滑,质量更好更精确地全屏抗锯齿美化了。

    在硬件架构上,R200抛弃了R100的2X3架构,改为流行的4X2架构,4个像素着色单元,每个象素着色单元有两个独立的材质贴图单元,还有两个顶点着色单元。这非常符合当时游戏的特点,大纹理占了游戏的绝大部分,而各种特效的运算在当时所占比重并不大,所以像素着色单元与纹理单元1:2的设计结构在当时还是非常合理的。

    先进的架构和技术带来的是性能上的巨大提升,于此同时A卡也开始逐渐在消费者树立起了一个非常积极的正面形象,作为一家在国内与ATI合作最紧密的显卡厂商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镭姬杀手7500、8500(Pro)起到重要作用。当时人们想到中、高端A卡就会想起“镭姬杀手”这个名字。这也让迪兰在玩家心中成了响当当的显卡品牌。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8500Pro                         镭姬杀手7500

    Radeon8500Pro和Radeon7500分别搭载ATI最新R200和RV200芯片,8500是当时ATI功能与性能完美结合的代表性产品,而7500则更加亲民一些。Radeon8500和7500成为了当时市场上下夹击NVIDIA GeForce Ti系列的重要棋子,不过这时候有能力研发和制造A卡的厂商还没有几家,更没有华硕、微星、丽台艾尔莎等这样的显卡界颇具影响力的巨头支持ATI,那么当时是谁在大力推动A卡的发展?相信很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会说出迪兰恒进这个名字。

    伴随着产品认知的提升,ATI和NV的市场争夺也越发的激烈,ATI产品线的单薄难以对市场产生有效的推动,此时,迪兰恒进依仗着自身研发和生产的优势,一举推出了若干款自主设计制造的7500和8500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线,同时也增添了ATI在独立显卡市场快速发展的砝码。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8500LE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7500LE                       镭姬杀手7500超值版

    迪兰恒进产品经理回忆道:“初期的ATI产品线比较单薄,必须通过多规格的不同价格产品予以补充,才能应对竞争对手的压力,这也是我们初期研发ATI产品的思路与方向。”

回到顶部阅读

2002年:辉煌,ATI研发实力的巅峰

    7XXX系列和8500开始获得了市场的好评与认可,ATI认识到了新品带来的推动效应,于是,在2002年下旬,又连续发布了数款新品,这次并不是市场猜测的8XXX系列延续产品,而是直接跨入了支持全新API版本与AGP 8X总线的9XXX系列——Radeon9000、Radeon9100、Radeon9500、Radeon9700,这些ATI老将为ATI在大陆市场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继7500和8500的成功之后,ATI将将更多的研发精力转入了高端,因此Radeon9000和9100在性能上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惊喜,但是这两款产品却支持全新的DX8.1,带来了更为真实的水面和其它先进的3D效果。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9000Pro                              镭姬杀手9000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9000AIW                           镭姬杀手9100实用版

    已经作为ATI大陆第一核心合作伙伴的迪兰恒进,对于ATI新一代9XXX系列产品的研发与制造自然不遗余力,不断通过显存、板型、功能以及频率的搭配拓宽ATI产品线布局,迪兰恒进不仅仅发布了自主研发的9000系列多款产品,更是推出了国内第一款第三方生产制造的All in Wonder产品——镭姬杀手9000AIW,这款集TV-tuner、Video-in等视频功能于一身的产品,虽然在当时过于超前,但是依旧得到了不少发烧友的认可。

    如果说9000和9100系列只是9XXX系列的入门产品,那么接下来我们所说的9XXX系列产品就是一场改变了无数玩家DIY概念的巅峰产品。虽然ATI的Radeon 8500系列非常优秀,但当时ATI的开发进度却与NVIDIA并不同步,在Radeon 8500系列上市不久,NVIDIA最成功的图形芯片GeForce 4诞生,高端GeForce 4TI完全压制住了8500,而低端的GeForce 4MX创造了一个销售神话,再加上Intel开始进军整合图形芯片的市场,导致ATI遇到了第一个巨大困境。

    此时,DirectX趋向成熟,并成为游戏制作的主流。从DX8开始,游戏软件开始逐渐的向Shader时代过渡。在获取了DirectX的新特性后,ATI感觉到了业界风向标的改变:耗费大量浮点运算的通用可编程矢量处理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2002年8月,利用R200所争取到的时间差,大部分原ArtX人员构成的西海岸团队负责设计的R300早于竞争对手的DX9显示芯片6个月面世。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9700Pro                              镭姬杀手9700

    R300尽管不是第一款支持DX9的显示芯片,但它却是早期最符合DX9规范的图形芯片。ATI对未来豪赌了一把。R300采用了新的工艺使得晶体管数目加倍却能拥有极高的频率,其硬件架构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像素渲染管线与TMU的比例为1:1,8条渲染管线形成了更为先进的8x1架构。尽管这看上去不符合当时DX8时代游戏普遍纹理需求较大的状况,但灵活的回环纹理机制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陷。即使在DX7或者DX8的老游戏中,R300也能够获得非常理想的速度;而8条像素渲染管线足以承担起未来DX9游戏中繁重的Shader运算任务。R300对于TMU和像素渲染管线的硬件设计既兼顾了过去纹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又参考了未来游戏Shader运算任务繁重的特点。再加上256Bit显存总线位宽,以及SSAA、MSAA抗锯齿模式等等这些更为先进的技术,使R300成为当时非常完美的芯片产品。

    伴随着R300成为当时性能最强、技术最先进的显示芯片,迪兰恒进也通过下面两款产品取得了不错的市场销量,协助ATI在高端市场与竞争对手的产品较量中也开始取得优势。

回到顶部阅读

2003年:疯狂的改造!以DIY的名义

    相信老DIY玩家都有深刻的印象,那就是9500的改造,因为R9500和9700是同样架构的芯片,但是当时大多数9500产品还是128Bit 64M的版本,通过改造只能成为9500Pro,而迪兰恒进认为这点改造并不足以冲击NVIDIA日渐成熟的市场阵营,必须出奇兵制胜!于是,镭姬杀手9500 128M诞生了,迪兰恒进出人意料的将9500芯片设计在了9700Pro的PCB上面,骤然变成了256Bit 128M显存规格的9500产品,改造手法相同,但是最终结果却有天壤之别,DIY玩家只需通过一颗电阻的小小变化,就能将4管线的9500一跃改造成为8管线的9700Pro,获得翻倍的性能。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9500Pro

    Radeon9500在9700系列的性能光环下,再加上并不便宜的售价,似乎应该是一个点缀型的产品,但就是这款产品,让我们见证了ATI带来的奇迹,也带来了DIY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9500 128M

    迪兰恒进凭借自身的研发实力、原厂级别的做工以及对ATI产品的全情投入,使其成为当时DIY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显卡品牌,迪兰恒进9500的各种改造更是风靡一时。但是,在欢笑的背后,ATI的隐忧也浮出了水面——截至此时,大陆市场上正式推广ATI产品的核心厂商只有迪兰恒进一家而已,这也成为了ATI后期发展的瓶颈所在。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自从Radeon8500和Radeon9500的辉煌之后,ATI并没止步,依旧坚持半年推出一款新品的步调快速前进,但ATI还是不出所料的遇上了瓶颈。迪兰恒进虽然具有业内顶尖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但是品牌和制造方面的势单力孤,已经让ATI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ATI中国多年的努力下,更多的国内品牌开始加入了红色大军,这时,ATI才终于完成了中国大陆的战略布局,等待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能像9500一样给市场带来震撼的机会。

    作为和ATI中国同步发展起来的核心伙伴,迪兰恒进也同样意识到了机会与压力的存在,更多品牌的涌入,能够更为有效的拓宽ATI的市场氛围,让ATI产品销量进一步提升,但是迪兰也将开始面临残酷的同门竞争。

    “迪兰恒进最大的优势就是研发,在ATI初期与对手的竞争中,必须做到快速和出其不意,因此对于产品不同版本的研发就有了严格的时间要求,这样才能在新品上市初期就得到更好的市场效应。”迪兰恒进产品经理说到。于是从ATI新一代产品开始,迪兰将研发重心放在了快速的版本开发上,并且将全系列零售版主力产品PCB全部转变为红色,以示全力发展ATI产品的决心。

回到顶部阅读

2003年:延续辉煌的Radeon9800系列

    这一年ATI开始逐步停止原厂卡的生产和销售,逐步退居幕后,给合作伙伴留出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2003年上旬,ATI继续着快速研发新品的速度,相继推出了9200、9600以及9800系列。这一代“双号”9XXX系列产品不仅支持AGP8X,而且在低端产品上也加入了最新API版本的支持,这是一个突破。更高的总线带宽让大数据的吞吐成为现实,DX9.0的支持,也让低端产品运行最新特效游戏成为可能。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9200-128                      镭姬杀手9200SE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9200VIVO               镭姬杀手9200PCI行业版

    Radeon9200系列虽然支持了更高的硬件规格,也带来了良好的认知和口碑,但是相较上一代低端产品,在实际性能上并没有来带来飞跃般的提升,加上9200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运行DX9高端游戏还是心有余力不足,因此ATI在低端市场中并没有获得进一步快速扩张的机会。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9600XT                        镭姬杀手9600Pro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镭姬杀手9600SE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被市场热捧一时的镭姬杀手9600加强版
(请记住这个板型,它将帮助迪兰恒进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大放异彩)

    在其他品牌还在ATI产品试水的时期,迪兰恒进一直坚持着自己精品和完整的产品线思路,让每款产品都尽可能的发挥出芯片所带来的每一分价值。迪兰恒进的9600系列也顺其自然的成为市场上认知度最高的9600产品,这段时间里,渠道市场也将迪兰恒进树立成为ATI的风向标。

回到顶部阅读

2003年:延续的改造之路——9800SE

    Radeon9800Pro是这一代9XXX系列产品中的扛鼎之作,超越9700Pro 15%以上的性能,高达2000元的天价……这些都给业界带来了新的震撼,当然,ATI也确实没让我们失望。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R350核心

    9800Pro(R350)核心依旧延续了R300的设计架构,同样采用了150nm工艺,但是对于DDR2的支持,让9800Pro拥有了更高的显存传输带宽。更高的核心和显存频率成功的使9800Pro登上了显卡性能王座。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9800Pro              迪兰恒进9800Pro超值版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9800实用版

    采用快速研发策略的迪兰恒进对于如此高端的产品,依旧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精力,紧跟ATI新品速度连续发布了3款9800系列产品。针对当时中国大陆市场的状况,加上前期9500的改造效应,ATI中国毅然决定发售一款只针对中国大陆的秘密武器!这就是我们下面看到的Radeon 9800SE。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9800SE标准版(所有品牌第一批9800SE都是一样的板型)

    9800SE本是ATI供给OEM的芯片产品(仅具备4条渲染管线),但是由于策略的需要,ATI中国毅然将其拿到了中国大陆的零售市场中。9800SE在大陆发布的第一天似乎就被涂上浓重的中国特色——改造!虽然管线破解有一定得成功率,但是通过软件改造成功后完全可以媲美9800Pro核心,加上ATI前期在中国的品牌布局,众多品牌同时推进的力量使其再一次出奇制胜。更低的改造风险和更高的性能也让DIY玩家爱如获至宝。

    这是ATI一直等待的机会,更是迪兰恒进等待已久的一次良机,因为9800系列属于高端产品线,ATI产品设计一向比较复杂,没有一定研发实力的厂商难以染指,迪兰凭借多年对A卡的钻研和强有力的制造背景,这次机会千载难逢。

    之后不久,迪兰便推出了若干款9800SE产品,其中具有不但可以完美改造出9800Pro,并且改造率奇高的9800SE黄金版(因为与9800Pro同板型,同显存规格),还有集成了All in wonder功能的9800SE-AIW,让ATI高端产品线选择面更为丰富。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9800SE黄金版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9800SE黄金版II代            迪兰恒进9800SE-AIW

    在R300时代,ATI在产品上一举超越了老对手,成为了无论是性能还是市场上的双重王者。R3XX/RV3XX系列显示芯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ATI到达了它事业上的高峰,同时,迪兰恒进也在ATI阵营中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位置……

回到顶部阅读

2004年:红翻天,镭9550的异军突起

    到了2004年,显卡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也就在这一年,诞生了一款ATI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图形芯片,那就是地人都知道的Radeon 9550,仅凭这一款产品,ATI就几乎绞杀了NVIDIA 500元至1000元的所有产品线。事后来看,ATI当时用9550取代64Bit9600SE的策略是非常明智的,不仅为ATI创造了空前的优势局面,也带动了更为低端的Radeon9250的销量业绩,成功巩固了ATI 1000元以下的市场份额。

    Radeon 9550成功因素主要为两点:第一就是自身产品的高性价比和成功的定位,9550沿袭了R300图形核心优异的架构,性能非常不错,尤其在DirectX9游戏中,性能大幅度领先NVIDIA的相关产品。同时,9550的频率设定较低,0.13微米工艺的核心为超频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其二,NVIDIA的GeForce FX5000系列因为架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其全系列产品在DirectX9游戏上的弱势,尤其是GeForce FX5600和FX5200。NVIDIA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迅速推出了GeForce FX5700和FX5500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在架构上有所革新,FX5700也提升了不小的频率幅度(FX5700是首款采用GDDR3显存的显卡),但是已然无法阻挡9550的攻势热潮。

    作为ATI 9550战役中的第一员猛将,迪兰恒进的9550产品线极具代表性,其规模和体系也多得让人乍舌——13款!我们在这里仅列举了当年最具有代表性的6款产品。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9550至尊版      迪兰恒进9550至尊版II代

     迪兰恒进的9550至尊版与至尊版II代是当时最顶级的9550产品,两款产品均沿袭了9600XT的PCB设计,用料及做工堪称当时的典范。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9550黄金版          迪兰恒进9550黄金版II代

    这两款产品相信DIY玩家并不陌生,迪兰恒进9550黄金版系列称得上是当年最风光的9550产品,与9600完全相同的设计及频率,让用户省去了改造的麻烦,另外镀金的接口与挡片也彰显了显卡本身的“黄金”特色,这两款产品曾一度引起市场上的火爆热销。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9550AIW           迪兰恒进9550静音至尊版

    从2002年起,迪兰恒进就一直在推进AIW功能,9550也不例外,9550AIW算得上是早期影音发烧友的挚爱,不仅仅拥有和9600相当的性能,而且与黄金版相差无几的价格也足够让玩家欣喜若狂了。而另一款静音至尊版则是在9550销售末期上市的,虽然并没有引来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纯铜热管的散热器加装到9550上也是首次了,并且依旧采用了9600XT的PCB设计。

回到顶部阅读

2004年:接口的变革,AGP到PCIE过渡

    如果说Radeon 9500与9800SE的改造是ATI进入显卡零售市场而打响得品牌战役,那么Radeon 9550就是真正成就ATI市场占有率的战役,它似乎一夜之间就让广大的国内用户对ATI这个品牌与它的产品有了具体的认知。

    同年,高端市场的竞争也没有停息,代号为NV40的GeForce6800系列渐渐的浮上了水面。ATI当然不会坐以待毙,ATI对GeForce6800系列的回应之快,有些超乎想象。代号为R420的Radeon X800系列不但很快公布,而且实际出货的时间还一举抢在GeForce6800系列之前!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第一批上市的X800产品——迪兰恒进X800XT

    由于是在原有核心上进行改进,R420得以迅速出台,作为ATI顶级系列产品,拥有三个版本,原汁原味、频率最高的Radeon X800XT PE;以及降低频率,搭配12条像素管线的Radeon X800Pro;另外一款8条像素管线的Radeon X800SE只供应OEM市场,并没有出现在零售市场上。

    2004年也是显卡接口技术换代最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显卡的接口由AGP 8x正式向PCI Express转变。PCI Express接口除了传输带宽大、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外,通用性以及制造成本控制也大大加强。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采用原生升级的R480(左)和桥接芯片的NV45(右)

    NVIDIA和ATI都迅速推出了基于PCI Express技术的显卡,双方的产品都基于原有产品。虽然PCI Express的主板和显卡当时还很少,不过没想到的是当时网上居然很快掀起了一场关于原生和非原生的讨论。相比较NVIDIA的外置芯片方案,ATI的集成化方案更为先进一些,除了数据速度更高以外,显卡的成本、设计难度以及发热量也会明显降低。

回到顶部阅读

2004年:中端产品系列的激烈较量

    NVIDIA年中发布GeForce 6系列的战略思路很明显,那就是要用全线支持DX9.0C、SM3.0和PureVideo技术的新一代产品来打击ATI青黄不接的产品线(当时ATI在PCIE千元以上产品线并不完善)。GeForce 6800、GeForce 6600、GeForce 6200三个系列的性能虽然拉开明显的差距,但它们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代产品,具有相似的架构设计,都能够支持DirectX 9.0C中的Shader Model 3.0技术和NVIDIA的PureVideo技术,这也让NVIDIA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迪兰恒进X700XT            迪兰恒进X700Pro

    面对GeForce6600GT的威胁,ATI拿出了代号RV410的Radeon X700,Radeon X700使用0.11微米工艺制造,拥有6个顶点着色器、8个像素着色器和8个光栅操作处理器,相对Radeon X800缩水不多,虽然只有128bit的显存,但仍然可以与GeForce6600GT实力相当,唯一的问题就是Radeon X700 Pro价格非常高,性价比并不占优势,这也为后期X800GT产品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大约半年过去了,ATI在圣诞节期间公布了Radeon X800系列的升级版芯片:R480与R430,两者均采用原生PCI-E,是在R423基础上升级而来的新产品,性能和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或改进。 

    采用R480芯片的Radeon X850系列包括X850XT PE、X850XT、X850 Pro三种产品。X850XT PE为16条像素管线,核心频率为540MHz,显存频率为1.18GHz,采用GDDR3显存,提供双DVI输出。X850 XT核心频率为520MHz,显存频率为1.08GHz,同样为16条像素管线,X850 Pro核心频率为520MHz,显存频率为1.08GHz,但只有12条像素管线。

红色历程 迪兰恒进十周年全面回顾
采用全公版设计的迪兰恒进-X850XT PE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迪兰恒进X800XL                迪兰恒进X800

    同期发布的R430芯片具有两个规格版本,一个是16管线的X800XL,另外一个则是12管线版本的X800,虽然400MHz的核心频率并不算高,但是110nm的新工艺让R430具有了较高的超频潜力。虽然这时候不断有厂商加入红色阵营,但迪兰依旧保持着极丰富的产品线,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同时也在前期的努力转化为销量,并通过优质的产品再一次稳固了迪兰恒进这个品种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回到顶部阅读

2005年:多卡互联CrossFire技术诞生

    面对NVIDIA SLI的攻势, ATI今年也推出自家的多显卡协同工作解决方案:CrossFire显卡系统。CrossFire技术最大一个亮点就是支持不同类型的ATI显卡同时工作。这一点显得很重要,因为各型号的ATI RADEON X800显卡和X850显卡,特别是X800在市场上是随处都可以购得。但CrossFire技术也存在一个缺点,那就是必须配备一款CrossFire版本显卡来作为主卡,才能组建成CrossFire合成引擎。原则上,ATI推荐组建CrossFire显卡系统时采用相应的Radeon X800或X850显卡。当然,Radeon X850 CrossFire与Radeon X800显卡或Radeon X800 CrossFire与Radeon X850显卡都应该能很好地工作,这正是ATI的解决方案非常明显的优势。而SLI系统的组成必须有两块完全一样的显卡,而且必须是相同的显卡BIOS,两块显卡的时序同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与NVIDIA的SLI策略不同的是,CrossFire系统更注重多显示器输出:Crossfire系统最多可支持5个显示屏输出。这可不是在开玩笑----如果使用CrossFire平台的话,两块显卡每一个都可以支持双头显示输出,加上ATI主板上集成的显示芯片,就组成5屏显示输出系统,而且拥有不同模式,的确非常的惊人。不过,ATI在市场运作上似乎并不是NVIDIA的对手----到目前为至CrossFire相应产品并没有正式现身市场,对玩家而言一切皆是水中月。

    当GeForce 6600、6800全面向市场铺货之时,大家都认为GeForce6800性能已经足够,我们需要的只是降价。而过去不久之后,市场上一股永远改变不了的升级风气,正当GeForce6600、6800迅速的成为大家装机的首选之时,NVIDIA仍按每6个月推出新一代图形芯片的惯例,于2005年6月22日发布了新一代旗舰产品-GF7800GTX!

    虽然ATI在今年开始也一直在不断挖掘R430/480架构的潜力,包括采用新制程、细分型号、调整价格,但这一切并未从根本上动摇NVIDIA的市场根基,特别是不支持DX9.0C成为了ATI产品的软肋,ATI的粉丝们一直期盼R520的到来!在屡次跳票后,ATI终于在10月5日发布代号为R520的RADEON X1800系列。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RADEON X1800系列此次终于正式支持SM3.0规格,X1800拥有16条像素管线、8条顶点管线,除了凭借先进的90nm制程大大提升R520的核心频率外,ATI还在R520引入了经过改良的Ultra-Threaded Pixel Shader Engine,提升了核心的渲染能力。其实传统的Pixel Shader架构设计造成大量的延迟及浪费运算周期,另一个主要的浪费在动态分支Dynamic Branching的执行能力上,这更是Pixel Shader 3.0中常用的指令,令Pixel Shader程序可以执行不同的分支或是根据运算而循环执行,而R520核心则会进一步优化Dynamic Branching的运算。因此ATI宣称其R520核心比上代有效使用率提升达90%以上。

    同时在R520中,ATI引入效能更高的环路显存架构。 这种环状的总线在理论上可以减小内存的延迟。同时,这样的内存控制器使得制造主板时需要将内存的位置分散于GPU的四周,这样一方面提供了很好的速度,一方面又提供了很好的散热性能。ATI声称,这种全新的内存控制技术和增强了的缓存以及优良的算法相结合,会使从前的那种对显存带宽的极度依赖的情况大为改观。虽然引入了众多创新的技术,X1800XT性能仍略逊色于NVIDIA的GeForce 7800 GTX,但你不要忘记了这是16条像素管线与24条像素管线之间不对等的对抗!从这个意义来说,X1800完全称得上划时代的产品,它开始脱离了仅依靠渲染管线数量和晶体管规模来获得高性能的机械做法,而是通过对架构进行深层次的改良,从而在执行效率上获得突破。

回到顶部阅读

2005年:田忌赛马,X800GT扛鼎中端

    ATI在推出了X1800的同时,也发布了X1600、1300系列产品,希望可以一改X700、X300在主流市场有些被动的局面。不过,受产量的制约,X1600上市时间还需要一些时日,因此ATI在年末推出了一款Radeon X800GT来进攻中端显卡市场,这样X800GT也因此成为X8xx系列中最低的型号。这也是ATI第一次使用田忌赛马战略,用上一代中高端产品降价来直接打压竞争对手的新一代产品。

    虽然基于R480/R430架构,不过Radeon X800GT核心中的两组像素渲染管线被屏敝掉,从而像素渲染管线缩水为8条,变成和Radeon X700系列、GeForce 6600GT、6800LE一样。同时Radeon X800GT的核心频率为470MHz,相比同样采用R480的X850XT及X850XT Pro要低,这也意味着Radeon X800GT将具有不俗的超频性能。在显存控制器方面,Radeon X800GT同样为256Bit显存位宽,相比Radeon X700系列和GeForce 6600系列的128Bit显存位宽更优秀。

    X800GT分为128MB及256MB版本,256MB版本将采用2.0ns GDDR3内存颗粒,频率为980MHz,而128MB则是配置2.5ns DDR内存,频率则较低只有780MHz,但两个版本的核心频率则维持不变。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X800系列做工最为出色的一款产品——迪兰恒进X800GTO3

    迪兰恒进也借此推出了采用R430核心的X800GTO3,同样由X800XL公版板型设计而来,由于是市面上少有的16管线版本,再加上强悍的用料和110nm工艺,让这款仅售699元的产品一度热销。

    受到GeForce 6200 TC的挤压,年中X300的人气就飞流直下。GeForce 6200 TC很巧妙得利用了PCIe x16的双向8GB/s带宽,凭借TurboCache技术,即使只有32MB/64bit显存,它在未开启抗锯齿或各向异性过滤时的性能表现也要比配备了128MB/128bit的RADEON X300要好。因此ATI很需要一款新产品来重振旗鼓----2005年6月8日,ATI针对低端PCIE平台上发布了RadeonX550。(在9550的大获成功之后,ATI一直把50作为自己的幸运编号)

    X550仍是沿用RV370核心,核心代号为RV370XT,可见它充其量是RADEON X300的“孪生兄弟”而已。它也是采用TSMC台积电0.11微米制程工艺,与此前的X300、X600家族的一样采及4组像素管线设计,顶点着色管线为2组,这似乎已经成为低端产品的标准配备,不过由于架构的延续,因此仅支持2.0的Shader Mode版本,内存部分支持常见的128bit DDR接口。因此这款ATI RADEON X550显示核心与小老弟X300、老哥X600 Pro的差异仅在于频率上的区别。不过为了提供更好的性能,RADEON X550的频率设定将比RADEON X300的要高一些,其标准的核心频率为400MHz,而显存频率则可由厂商自行定义。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X550图片

    迪兰恒进此时对产品线的把控已经非常成熟,只是在做工方面依然“不会”妥协。从ATI此前对X550的市场定位来看,它最初的竞争对手主要是NVIDIA的GeForce 6200 TC 64MB/64bit版本(通过TurboCache技术共享系统内存可形成256MB有效显存容量以及128bit有效显存位宽)。

    这时候迪兰恒进对产品线的把控已经非常成熟,X550的版本各异,除了常规版本,还推出了价格更为实惠的超值版,以及热管散热的完全静音版,但是迪兰恒进的产品定位以及对做工品质的要求并未降低,即便是超值版,我们还是能看到钽电容的身影。

回到顶部阅读

2006年:黄金3:1造就DX9时代最后辉煌

    2006年1月,ATI新一代的中端产品X1600Pro终于上市了,这款产品属于RV530核心。相同核心的产品还有X1600XT、X1300XT等,基于非常成熟的90nm工艺,RV530核心可以达到比较高的频率,同时ATI也推出了3:1的黄金比例结构,也就是ALU:TMU = 3:1的结构,ALU也就是像素处理单元,TMU则是纹理处理单元,ATI认为在未来游戏显卡象素渲染部分的ALU指令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而TMU纹理贴图指令所占的比例将缩小,这确实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因此RV530也具有比较好地执行效率,X1600Pro一度成为ATI中端性价比的主要选择。

    1月底,ATI还推出了高端的X1900XT/XTX显卡,X1900XTX不负期望地取得了单卡性能的王座位置,虽然其核心频率并不是很高,然而3:1的比例架构、数量达到48个的像素处理单元,让其在对抗NVIDIA稍后推出的7900GTX的时候也不落下风。3月份,NVIDIA做出了反映,推出了低端产品7300GS以及高端产品7900GTX,7300GS具有比较优良的架构,然而64bit的显存带宽让其的性能在面对ATI的产品时不具有什么优势,除了价格很低廉。

    06年第二季度,NVIDIA发布了不少的产品,而ATI此时应该在跟AMD进行并购方面的协商,因此显得比较沉默,业内虽然一些风声,但直到7月24日才正式公布。4月份,GeForce 7600系列推出,它们基于NVIDIA G73核心,拥有G70图形架构的高效率,12条象素渲染管线和128Bit显存位宽虽然并不华丽,然而其性能上却不含糊。初上市的GeForce 7600GT价格为1499-1699元左右,并在后来放出了999元的GeForce 7600GT,这使GeForce7600GT成为当时千元价位最值得购买的产品。06年末还推出了80nm工艺的G73,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7月份末,ATI和AMD正式发布AMD收购ATI的声明,随之ATI的网站和Logo等都修改了,一段时间内ATI都没有什么动作,事后看来,这次收购过程多多少少影响到了ATI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动作。同期相比,因为在年初发布了一些新品,所以NVIDIA也没又推出太多的产品。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8月份出现G71的高端产品GeForce 7900GTX,虽然在架构和硬规格没有改进,但是90nm工艺还是给G71带来了不少频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相对下降。10月份,沉寂了一段时间的ATI终于推出了真正意义的新产品:X1950Pro以及X1950XTX,X1950Pro代号为R570,X1950XTX则为R580+,R570具有这80nm带来的成本频率优势,同时新的原生CrossFire技术也让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X1950XTX创新性地采用了数据传输频率达到了2000MHz的GDDR4显存,取得了当时单卡性能王者宝座。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在这里我们简单谈一下CrossFire(交火)技术的三代变更,第一代CrossFire相对不是特别成熟,虽然在技术上从第一代就比较完善,但是外部接口的连接方式比较麻烦。而第二代CrossFire技术应用了ATi第二代的CrossFire接口——VHDCI,这是源于ATi专业卡上的双阜接口,解决了传输带宽问题,使得第二代的ATi CrossFire系统得以支持更高的分辨率。但这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到了X1950Pro以及X1950XTX,CrossFire控制单元被正式集成到核心GPU当中,外部接口也变为原声设计,只需要简单的两根金手指就能方便的连接。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可惜的是,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讲,这时候的NVIDIA已经开始加速开发DirectX10显卡,11月初推出的G80图形核心,基于创新的统一渲染架构,让消费者的眼全部转向了新的视野。

回到顶部阅读

2007年:经典产品X1950GT和X1650GT

    2006年底ATI发布了全新的基于80nm工艺的RV560和RV570产品,凭借着先进的工艺和3:1架构的优势,两颗核心相对应的显卡都卖的非常火,对NVIDIA的同价位显卡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于是在1月中旬,AMD非常低调的发布了RV570的低频版——Radeon X1950GT,需要注意的是AMD只是针对中国大陆地区发布了这款产品。后来证明,X1950GT的发布是AMD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从性能和价格上都完全击败了NVIDIA的7900GS。

    同期推出的X1650GT则是面向7600GS的竞争对手,同样让ATI受益匪浅,虽然NVIDIA发布了全新的G80图形核心,但是中端以及主流市场短时间内没有新产品继任,所以ATI借助这个时机用X1950GT和X1650GT的双重打击在中端和主流市场站稳了脚跟,甚至还稍微重现了9550时代的辉煌。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X1950GT                  X1650GT

    迪兰恒进同样在X1950GT和X1650GT这两款产品上受益匪浅,迪兰恒进品种繁多的产品以及个性化的设计,优异的品质以及差异化的体现让消费者的选择非常丰富。

    5月15日,在经过无数次跳票以后,ATI终于发布了全线R6xx系列显卡产品,Afan们终于迎来了年度最大的一个节日。

    从市场状况来看,竞争对手NVIDIA支持DirectX 10的高端G80系列已经上市长达半年。8800GTX/GTS以及简化版的8800GTS 320M覆盖了从6000~2000元的绝大多数高端市场。半年来的市场真空不仅保证了丰厚的利润,也创造了NV高端卡市场的最佳销量。而待到R600上市后又很可能迎来NV的价格战,这对于在制造成本上不占优势的R600系列将是更大的考验。

    不过从发布之后到现在来看,ATI的R6xx系列显卡,特别是面向中端市场的RV630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点名率还是非常高的,特别是07年年末一些超级便宜的2600Pro上市,让竞争对手的8500GT显得黯然失色。

    需要注意的是,ATI在5月份发布R6xx系列显卡的时候,并没有将其全面推向市场,而仅仅是放出了部分R600显卡在市场上销售。正式上市的时间应该算是6月份,在国内发布R6xx系列显卡的同时将所有的R6xx系列显卡推向了市场。

回到顶部阅读

2007:HD3000系列面世,ATI产品转型

    此时的ATI已经和几年前的ATI大不相同了,这也和国内显卡市场的变化有关,大量通路厂商的进入让ATI的产品品牌异常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也很多。不过这时候的通路厂商大部分都通过直接购买代工厂的产品来实现自己的产品布置,相对来说个性化的元素还不多。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需要承认的是,变化已经从这时开始了,通路厂商已经开始寻求个性化产品的分化,而这时迪兰恒进也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ATI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运作已经趋于成熟,从芯片级的档次、价格划分已经非常成熟,所以迪兰恒进如何在众多显卡厂商中寻求突破,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这个时期的迪兰恒进产品依然维系着公版级别的产品品质,PCB设计基本遵循公版,相比通路厂商大幅度缩减成本的行为,迪兰恒进的显卡依然在市场上比较独树一帜,消费者可以很轻易的辨别出迪兰恒进产品的优异设计,当然,价格也略高于通路是迪兰恒进维系品牌地位的一个表象。

    与此同时,NVIDIA也一直在寻求产品的变化,在G80推出后半年多,基于全新65nm工艺的G92图形核心上市,基于G92图形核心的8800GT和8800GS相继推出。

    而HD2000系列的2600XT已经在性能上相对乏力,HD3000系列的推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拥有新构架新工艺的RV670来到了大家面前,同时这也标志着AMD-ATI进入了通用标量着色器时代。值得一提的是,AMD-ATI选择了与NVIDIA完全不一样GPU设计思路。AMD-ATI致力于研制一种中型GPU,而将双核心版本作为旗舰型号,简化版作为中低端产品。NVIDIA继续传统的设计理念,制造一颗巨大的GPU作为旗舰型号,通过简化得到下属等级的产品。

    全新的RV670采用了足心的55nm制程工艺,正式命名为HD38xx。由HD 3800开始,ATI显卡不再以以往的XTX、XT以及Pro命名。同时新产品名称中的“70”代表定位高端,“50”则代表定位中端,据称“30”则是主攻主流市场。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虽然HD3000系列的设计非常不错,而且价格合适,但是和NVIDIA的产品线却出现了错位的状况,因为GeForce8XXX系列产品的先入为主,所以初期的HD3000系列的市场定位非常难受。

回到顶部阅读

2007:超公版诞生,凝聚多年研发理念

    不过,ATI凭借“田忌赛马”策略的再次运用,还是守住了一部分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国内,HD3850系列显卡可谓是建立了不错的功勋。

    虽然新构架并没有使ATI重现辉煌,不过一些新的技术还是不得不说的: 1;更先进的工艺。拥有先进的工艺可以减小GPU面积,从而加强对成本、功耗、发热量的控制。 2;原生一卡双芯。HD3870X2引入了1片PCB上搭载2颗GPU的策略,通过桥接芯片来实现CrossFire。同时也出现了2GPU vs 1GPU的有趣现象。 3;通用标量着色器构架。

    这一时期的显卡市场已经更趋于成熟,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讲,通路厂商已经顺利的走在了寻求产品个性化的道路上,各种超频版、增强版的产品纷纷上市,做工、供电和散热成为显卡产品炒作的最大亮点。

    作为AIB的迪兰恒进,已经完成了一家成熟厂商的转型,早期的迪兰恒进一直与ATI有着非常亲密的合作关系,两家公司的依赖程度也很高,随着ATI产品市场运作的成熟和第三方厂商的大量进入,迪兰恒进已经开始相对独立的产品操作和市场运作方式。

    在HD3000系列迪兰恒进首次提出了超公版的概念,超公版显卡是指在公版PCB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重新开发而来,用料、做工一般会高于公版,而频率、性能自然也高出公版,同时产品定位于对DIY行业比较熟悉的玩家,因此也会附带一些更多的附加功能。

    超公版概念的提出是迪兰恒进长期产品设计理念的反映,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ATI产品后,产品的差异化开始变得非常明显,在早期非公版概念是更优异、更先进、更体现厂商实力的一个名称,而到了后期,为了成本和价格战,非公版反而成为了很多严重缩水显卡的遮羞布。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正是基于这个理由,以及很多自有技术的研发,迪兰恒进打出了超公版的口号,旨在区分一些减料的所谓“非公版”产品。超公版产品一定要在性能方面全面超越公版产品;同时,显卡的做工品质同样不能低于公版;另外,显卡同样要拥有更加出色的智能表现;显卡的功能也要比普通公版、非公版更加丰富;最后,还要让消费者有全面超越公版的体验。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超公版产品渗入了迪兰恒进多年的开发经验,并首次以概念形式推出,完美的诠释了迪兰恒进全系列产品的精髓。

    对于迪兰恒进来说超公版概念的引入让他再一次站在了显卡界的风头浪尖,也是其品牌定位区分于其他品牌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一个品牌屹立于PC硬件行业十年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一个只采用ATI一家芯片的显卡制造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迪兰产品线中只有公版产品,一旦其他品牌也同样以公版卡开拓市场,迪兰就必须通过价格和服务这一市场中永恒不变的杠杆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这样损失大量利润,势必压缩研发和扩大规模的投入,造成恶性循环。

回到顶部阅读

2008:HD4850成就高效率的新一代产品

    在2008年,NVIDIA由G8x核心全面延伸至G9x系列,而高端更是迈向了G200。这一系列比起G9x的最强作,核心晶体管数量成倍提升,同时着色器数量和光栅处理器数量等也都大幅提升。作为前者的死敌,AMD-ATI也完成了自己的变革。相比前代之作RV670,这一代的“独苗”RV770主要在核心上加入了更多的流处理器,同时还加强了内部单个流处理器与纹理单元沟通缓存的数量,以此来实现更高效的运算,诸如HD4850和4870都是采用RV770产品的最佳诠释。

    在这一年中,HD4850毫无疑问成就了最佳的市场亮点。和上两代产品同样,NVIDIA领先于ATI发布了GT200图形核心,GTX280和GTX260的上市让高端玩家为之一震,不过这两款产品虽然性能强劲,离广大消费者的距离很远,正当大多数消费者还在翘首期盼GT200核心简化版到来的时候,ATI发布了近几代显卡中最有份量的一款产品——HD4850。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其实在HD3000系列中,ATI已经开始采用类似的策略,那就是将最原始的核心设计降低,放在200~300美元价格段上,因为这个价位段是最主流的需求。ATI力图将这个价位段的核心做到最好,在这个价位段上让其性能最好、发热量最低、功耗最低,也就是让其“效率最高”!在保证这款芯片效率最高的同时,其它价位段的需求也更容易满足,成本会控制的更好,这个简单的改变起到了良好的连锁反应,让高、中、低端产品都取得了最好的效率,而这个改变的精髓就是选准了切入点,选中了最佳设计效率、最佳成本效率、最佳性能效率的芯片规格。

    HD4850的上市让NVIDIA措手不及,因为其上市价格仅仅1399~1599元,并完全打乱了NVIDIA的市场策略,GTX280和GTX260瞬间找不到对手,而中高端市场则面临强劲的打击。幸好NVIDIA在HD4850发布的前期“似乎洞察到了不对劲的味道”,55nm的9800GTX+迅速上市,并且引入PhysX和CUDA技术,多少吸引住了消费者的一些目光,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即便如此,HD4850的光芒也未被掩盖,先进的设计、更多的流处理器以及低空耗、低散热的设计让9800GTX+显得又笨又傻,凭借HD4850的优异表现,ATI在2008年还是非常风光的。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后期RV730的推出同样造成了主流市场的振动,HD4650和HD4670凭借先进的性能完胜NVIDIA同价格段的9500GT,一度让NVIDIA被迫拉动9600GSO(8800GS)来进行阻挡。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在成功推出超公版概念后,迪兰恒进在HD4000系列上继续扩展产品线和研发思路,推出了更多的产品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HD4850星钻、星钻玩家版、北极星、北极星DDR4版、北极星1GB版等等,丰富的产品线给了玩家更多的选择,而每一款产品也渗透了迪兰恒进工程师的思路,并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

回到顶部阅读

2009:HD4890正式登场,未来前途无限

   随着HD4850、HD4870价格的走低,HD4890在今年年初正式登场,略微改进的架构和更成熟的工艺让HD4890有机会攀登更高的频率。迪兰恒进当然一如既往的率先发布产品


曾经作过N卡 迪兰10年经典显卡终极盘点

最后总结

    对于很多熟悉显卡的玩家,如果谈起ATI产品的选择,大部分首选品牌都是迪兰恒进,这足以表明了消费者对于迪兰恒进的信任。

    在漫长的十年中,迪兰恒进也经历了多次的角色转型,从同时设计、制造四家不同品牌芯片的显卡厂商,到彻底进入ATI阵营,成为最核心的AIB。从协助ATI划分产品市场,从产品中线细分市场,推出独具特色的系列,迪兰恒进一直是ATI最忠实的合作伙伴。

    迪兰恒进的产品研发一直非常扎实和迅速,至今为止,还很少听到消费者对迪兰恒进产品品质的指责。基于公版的改进开发,为显卡更好的控制成本、增加更多的功能、提供更好的玩家特性,是迪兰恒进产品的突出特色。因为对产品设计和研发的严谨,所以迪兰恒进更适合用宣传而不是用炒作来形容,超公版概念由迪兰恒进推出更为恰当,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迪兰恒进的未来会是怎样?我想想不出,希望下一个十年笔者还能在硬派网为您讲述他们的故事……


  【游戏推荐】网易抢了九城的饭碗 是谁正在背后偷笑?

  魔兽世界》天生就注定是一款不平凡的游戏,它本身的质量不平凡,而在大陆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详细]

给文章打分 5分为满分(共0人参与) 查看排行>>
频道热词:华硕主板  Intel  AMD  
视觉焦点
显卡新闻热点
排行 文章标题
TOP10周热门显卡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