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已经很久没有推出高端新品了,随着Geforce 6600、6600 GT售价一降再降,Radeon X700 Pro在主流市场上性价比的优势也不复存在。在众多ATI的粉丝期待已经跳票多次的R520问世时,ATI却在2005年8月8日低调推出一款型号为Radeon X800 GT显卡,使得原本已经足够混乱的X800系列产品线更加繁复。截至今日,已经有多家显卡厂商推出基于Radeon X800 GT图形芯片的显卡产品。Radeon X800 GT究竟是何方神圣?笔者将通过分析、试用来揭示其中的秘密。
表:Radeon X800 GT参数比较
Radeon X800 GT的规格参数
实际上,Radeon X800 GT是Radeon X800 Pro的简化产物,有意思的是,这款图形芯片可能基于多个不同核心,可能是R 423、R 430,以后还可能是R 480。相对于Radeon X800 / X800 XT的12 / 16条像素渲染通道,Radeon X800 GT仅有8条像素渲染通道!这是造成Radeon X800 GT与Radeon X800 / X800 XT性能差异的直接因素,不过好在Radeon X800 GT拥有和Radeon X800 / X800 XT相同的6个顶点引擎,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产品性能的下降,不过8条像素渲染通道和6个顶点引擎的配置一直存在着争议。
由于Radeon X800 GT将可能采用不同核心,所以制造工艺上也不尽相同,可能是0.11微米工艺或者0.13微米工艺,相信这对核心超频潜力的影响不言而喻。显卡应用ATI包括3Dc™、SmartShader™ HD、SmoothVision™ HD和HyperZ™ HD在内的突破性图像增强技术,提供了非凡的高清晰度游戏体验,并支持DirectX 9.0b以及OpenGL 2.0等图形接口,这些与之前的Radeon X800系列产品完全相同。
目前首批上市的Radeon X800 GT包括两个版本:核心/显存频率为475 / 980 MHz的256 MB DDR3显存版售价1300~1400元人民币,主要竞争对手为nVIDIA Geforce 6600 GT;核心/显存频率为475 / 780 MHz的128 MB DDR显存版售价约为1000元人民币,主要竞争对手为nVIDIA Geforce 6600标准版,两种规格的Radeon X800 GT都将采用原生PCI-E 16X接口。两种规格显卡都提供256 bit显存位宽,其带宽高达25.0 ~ 31.4 GB/s也成为Radeon X800 GT与Geforce 6600系列对抗的资本。
为什么会出现Radeon X800 GT
ATI已经很清醒地意识到,Radeon X700 Pro / XT在性能甚至在价格上已经无法与Geforce 6600 / 6600 GT相抗衡,造成Geforce 6600 / 6600 GT在1000 ~ 1500元价格范围内没有对手的现状,所以ATI急于找到一款产品对抗Geforce 6600 / 6600 GT,等待R520的简化版已经来不及了。显然继续发掘运行频率已经很高的Radeon X700 Pro / X700 XT的潜力非常不现实也不够经济,造成ATI只得在其高端产品Radeon X800系列上做手脚。当然,ATI可以选择直接降低Radeon X800的售价或者推出Radeon X800的降频版,但这样将会造成产品线冲突,并且影响Radeon X800的高端地位。基于这些原因,Radeon X800 GT应运而生。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Radeon X800 GT是一款畸形的产物,它拥有高端产品的一些特征,例如采用256 bit显存位宽,内部集成6个顶点引擎,所以使得这款产品性能接近高端产品。但是由于这款图形芯片核心仅有8条像素渲染通道,仅为该系列顶级产品的一半,这就造成这款显卡永远无法冲击ATI的高端市场。
既然在技术上这款图形芯片乏善可陈,那么ATI为什么会推广它呢?答案很简单,市场决定了这款显卡注定辉煌。关注显卡的读者都应该记得在去年ATI Radeon 9800 SE火爆销售的场面吧,Radeon 9800 SE也是ATI当时顶级产品Radeon 9800 XT像素渲染通道减半的产品,同样定位在主流市场,凭借不错的性能和与顶级产品相同的技术特征,Radeon 9800 SE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这次Radeon X800 GT的情况与那时非常类似,不过对手由原来的Geforce FX 5700 / 5700 Ultra变为Geforce 6600 / 6600 GT。这样做也把握住了用户的购买心理,一般来说,购买显卡的时候,我们都愿意购买顶级产品,即使资金有限,我们也宁可购买顶级产品的简化版而不是购买次级产品的加强版,所以单纯从Radeon X800 GT命名中X800的名头就能为其吸引来大量眼球。
从制造成本来说,Radeon X800 GT也颇具优势。从技术参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Radeon X800 GT的核心可能是R 423、R430或者R480,这说明Radeon X800 GT应该不是重新设计的新的核心,而很可能是Radeon X800系列甚至是Radeon X850系列产品中无法使用全部16条像素渲染通道的次品!这样,Radeon X800 GT就可以节约下来很大一笔研发经费。笔者分析,ATI有两种可能的选择,ATI可以直接生产Radeon X800 GT芯片,由于该核心已经非常成熟,所以成品率不成问题,使得该芯片成本较低。另一种情况是,Radeon X800 GT是Radeon X800系列产品无法使用全部16条像素渲染通道的产品,我们知道显卡芯片是从直径9 ~ 12英寸单晶硅晶圆上切割下来的,根据一般经验,越靠近圆心的芯片品质越高,但周围的芯片很有可能出现部分损坏,于是ATI就屏蔽了这些有缺陷芯片中的部分像素渲染管线,从而将它们低价出售。此外,由于核心的简化,使得其耗电量和发热量都大大减少,这使得下游厂商在生产制造显卡时可以在供电电路和散热方式上进行简化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Radeon X800 GT的命名方式
笔者第一次听到Radeon X800 GT的感觉只能用惊讶来形容。没想到ATI会使用“GT”这个nVIDIA惯用的名称,也没想到在ATI这边,GT并不代表高性能,而是代表主流产品。笔者这里不敢说ATI是别有用心,但看作ATI在命名上对nVIDIA采取一次以己之道还己之身的报复并不过分。
谈到这里,笔者还是先带您一同回忆一下两年前的情形吧,当年ATI推出了Radeon 9600 Pro / 9800 Pro的加强版Radeon 9600 XT / 9800 XT,后者在频率和显存规格上都明显强于前者,也就是说对于ATI,“XT”就是加强版的代称,并且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XT”的形象也非常美好。但是随后,nVIDIA推出一款Geforce FX 5600 XT的显卡,经过短暂的迷茫之后,用户发现,Geforce FX 5600 XT无论从规格还是从性能上都低于Geforce FX 5600标准版,甚至显存位宽只有区区64 bit,在nVIDIA看来,“XT”仅仅是简化版的代称,“XT”的形象大受影响。由于“XT”仅仅是产品型号,并非注册商标或者专利,所以ATI也只好视而不见了。
几个轮回过后,nVIDIA建立起了“GT”的美好形象,“GT”成了高性能的代称,在同系列产品中仅次于“Ultra”,例如Geforce 6600 GT、Geforce 6800 GT、Geforce 7800 GT(相信不久之后就会出现Geforce 7800标准版)。显然ATI也注意到这点,这次ATI并未使用“SE”字样,而是使用了“GT”这个火爆的缩写,不过“GT”在ATI的字典中仅意味着与“SE”差不多的简化的意思。经过这个文字游戏之后,相信本来就已经晕头转向的读者将更加无法看透他们之间的游戏文字。
Radeon X800 GT为何姗姗来迟
很多用户心中都有疑问,为什么ATI在这个时候推出Radeon X800 GT?其实R 423、R430等核心都已经非常成熟,想推出它们的简化版对于ATI来说易如反掌。笔者认为,ATI在此时推出Radeon X800 GT非常恰当,是对ATI产品线的一次重大弥补。原来,ATI用来对抗nVIDIA Geforce 6600 / 6600 GT的Radeon X700 Pro / X700 XT尽管性能略逊一筹,但凭借略低的售价和出色的画质,也同样在千元主流市场赢得一份生存空间,但是随着月初nVIDIA Geforce 6600 / 6600 GT显卡不约而同调低售价,Radeon X700 Pro / X700 XT一时间性价比优势全失,单纯调低售价不仅无法吸引更多用户,而且较高的生产成本使其售价下调空间很小。如果想对抗nVIDIA Geforce 6600 / 6600 GT,只能选择对ATI高端的Radeon X800系列产品进行简化,在此背景下Radeon X800 GT诞生了。
当然,Radeon X800 GT不可能像新产品那样在一夜间大批出现,作为可能是Radeon X800 Pro的副产品,Radeon X800 GT需要一个积攒的过程,只有攒够一定数量的Radeon X800 GT芯片,ATI才能发布这款产品,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才拿到成品显卡。
Radeon X800 GT性能究竟如何?在与Geforce 6600 GT的对抗中能否取得全面胜利?笔者从市场上拿到一块正在销售的迪兰恒进Radeon X800 GT 256 MB DDR3版显卡,通过详尽测试,笔者将揭示隐藏在Radeon X800 GT后面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