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关于误解的故事
误解和矛盾是构成悲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韩剧之所以能够让小姑娘们成卷的上缴用过的卫生纸,最大的要素就在于误解和矛盾的爆发。如果可以的话,我很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误解,所有问题都能够得到最顺畅解决的世界里。但非常不幸,我没有那个福分,误解和矛盾依旧贯穿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更加不幸的是,就在现在,误解的矛盾甚至已经沁透到了我们热爱的显卡领域……
2012年上半年的显卡市场可谓风起云涌,Tahiti和Kepler架构的精彩碰撞让我们兴奋雀跃,技术的革新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市场革新的黎明曙光。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市场的表现显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精彩和光鲜。我们没有看到想象中的百花齐放的大繁荣局面,同时还经历着各种看上去似乎很正常但又给人感觉有些奇怪的现象,甚至还在市场中感到了一丝不和谐的焦虑。
似乎很正常的怪相之一:好像“都差不多”的GeForce GTX 680
我们都热爱显卡,渴望市场及产品的良性增长和相互促进能够推动技术的进步,并以此给我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而不和谐的因素显然会阻碍这种增长和进步的到来。但现在的问题出在了哪里?误解和矛盾又在哪里呢?
不同于以往技术担纲的分析类文章,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这个故事虽然依旧与技术有关,但却是一幕关于误解和矛盾的故事。时下的显卡市场,尤其是NVIDIA方显卡市场中那股若隐若现的、难以名状却又让人如鲠在喉的不和谐感,正是这幕故事的主线。而故事的起点,则开始于Kepler架构晴朗天空中的一抹“阴影”。
2Kepler晴朗天空中的两朵乌云
● Kepler晴朗天空中的两朵乌云
今年3月份面市的基于Kepler架构的GeForce GTX 680,拉开了NVIDIA在2012年的全新一轮的攻势。无论性能、功耗、温度噪音表现、成本还是首发售价,Kepler架构的表现均优于竞争对手,这种全方位的完胜不仅给市场带来了久违的新鲜气息,更给了NVIDIA众多合作伙伴厂商极大的信心,GeForce GTX 680发布会上10家AIC及合作伙伴齐集一堂的盛世,将这种信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NVIDIA奠定性能竞赛胜局的GeForce GTX 680
在接下来的近半年时间里,伴随着Kepler架构卓越表现的展露以及GeForce GTX 690/670等产品的陆续发布,NVIDIA在市场端的表现相当令人称道。无论市场的实际占有率还是steam等第三方用户平台统计的数据,Kepler架构的增长速度以及最终市占率都显著高于高于同级的竞争对手产品。
但是,这样优秀的市场表现以及一边倒似的用户选择背后,似乎又有一些跟平时不太一样的东西——Kepler的优秀非常“平均”,无论任何品牌的公版还是非公版,也不管是普通做工还是泼洒元件一般的超公版,用户能够买到的旗舰级Kepler产品似乎都一模一样。各种GeForce GTX 680同样优秀,享有着接近的质保保证并拥有近乎完全相同的性能表现,甚至连超公版的频率上限也整齐划一的站在了1.4G这样一条隐形的界限上。而非公版的GeForce GTX 670则几乎清一色的采用了GeForce GTX 680的公版方案,最终运行频率同样齐刷刷的处在1.35~1.4G之间。用户虽然获得了更加均一的高性能体验,但也让他们在采购时为到底该选哪家的产品犯起了嘀咕。
几乎所有的超公版GTX680的成绩都停留在了3900附近的档次
不仅如此,由于Kepler架构优秀的性能功耗比特性,即便是旗舰级的GeForce GTX 680对供电等PCB周边资源的需求也非常低,这让NVIDIA对公版PCB进行了很大幅度的压缩,再加上Kepler产品相当不错的市场表现,厂商由此获得的PCB利润空间要比竞争对手的AIB要好上许多。但厂商们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欢欣鼓舞,甚至陷入了明显的忧郁和焦虑当中,我们甚至在媒体中听到了从未听到过的相当直接的抱怨之声。
消费者获得了优秀的性能和使用体验,但却失去了挑选的余地。显卡厂商本应因利润空间增大而欢欣鼓舞,但最终出现的却不是意料之中的欢欣鼓舞而是长篇累牍的抱怨。这些现象看似并不明显,但却着实成了Kepler“晴朗天空中的两朵乌云”,两抹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带来一阵轰轰烈烈翻云覆雨的乌云。那么,究竟是谁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些乌云呢?
答案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为我们勾勒出乌云的始作俑者,是Kepler最重要的特性之一——GPU Boost。
3GPU Boost,一切的纠葛的起点
● GPU Boost,一切的纠葛的起点
GPU Boost技术带来的动态频率管理机制是NVIDIA在Kepler架构中引入的最具颠覆性的特性,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性能及显卡使用方式的传统定义。
GPU Boost技术的核心内容,在于通过遍布全卡的数十个传感器实时收集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及时掌握整卡的即时功耗状况,接下来根据当前功耗与设计TDP之前的差距,动态的调节GPU的运行频率,使其能够根据实时功耗与TDP之间的差值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之上,以达到随时随地自动获取最大性能的目的。
GPU Boost可以充分利用实际功耗与TDP的差值空间
每一款不同的游戏程序/应用因为各自不同的编程特点,在实际运行中会令构架反映出不同的负载或者说GPU使用情况,这种GPU负载的不同,归根结底是GPU构架的单元复用率以及程序对硬件不同组元使用率差异造成的欠载所导致的。这些无法避免的欠载,会让GPU在绝大多数场合都不会运行在设计功耗数值之上。欠载以及未能让GPU运行在既定满载功耗这一现象本身,实际上就是GPU内部单元复用率不足的外在表现。
当构架设计完成之后,构架的诸如单元复用率之类的特性也就随之凝固,游戏程序及应用程序在编写完成之后也要面临对不同构架使用情况发生凝固的情况。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构架的单元复用率,也无法适时修改程序对单元的使用情况,同时两者的矛盾已经已经被体现在了实际运行功耗与设计功耗之间的差异上,那么增大整个构架的运行频率,善加利用实际功耗与设计功耗之间的差值空间来获得更高的总执行能力,就成了提升性能以及解决单元复用率不足矛盾的最好办法了。
GPU Boost在应用程序中是实时调整的
GPU Boost技术所进行的动作,实际上是建立在性能与功耗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当前频率下单元复用率不足会带来实际功耗与设计功耗之间的差异,可以被等效成频率的提升额度。所以GPU Boost可以以TDP为终点,根据游戏中瞬时单元复用率决定的欠载情况决定GPU的实时运行频率,让GPU能够在功耗一直维持在设计水平的前提下,实时的获得最强的游戏性能。
与此同时,GPU Boost对于频率的控制还具有反向性。当玩家们觉得当前的游戏帧数远远大于自己的需求时,也可以通过对帧数的限定来让GPU Boost达到节能的目的。因为构架的单元复用率凝固且时时刻监控,较低的帧数需求也就意味着较低的频率,因此GPU Boost可以根据玩家限定的低于最大构架性能的帧数来实时下调GPU的运行频率,并达到节能以及换取更佳功耗表现的目的。
GPU Boost动作记录
利用功耗空间动态调节频率来解决GPU内部单元复用率不足的矛盾,同时还可以反向的利用限定性能上限的方式来换取更好的功耗发热表现,这些特性让GPU Boost成了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它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见过的最具想象力,同时也是最直接的综合性能/功耗管理手段。但也正是这个极具颠覆性以及和谐感的技术,将NVIDIA/AIC/市场三者带到了今天的节奏中。
4喂给兔子的清水
● 喂给兔子的清水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动物都需要水来维持新陈代谢和正常的生理活动,这一点对于兔子来说尤其重要。养过兔子的人都知道,小兔子们可爱的欢蹦乱跳会带来大量的水分需求,喝水对于它们来说很自然的事,但如果你仓促且不计后果的直接给口渴异常的兔子喂食大量清水,其结果将可能是悲剧性的。
兔类的循环排泄系统属于浓缩型,它们不会以大量排尿来作为平衡体液的手段,再加上兔类饮食结构中大量富含水分的茎叶类植物和长度比例夸张却又不太擅长吸收水分,只能被拿来消化纤维素的盲肠系统,常见的兔子们每天的饮水量一般都只有50~200毫升。如果你给在它们十分口渴的时候短时间内给它们喝太多的水,体液失衡会让兔子的盲肠系统负担变重并最终导致腹泻。
水对兔子的健康无疑是有利的,但特定的饮水方式却可以让兔子饱受其苦,这种状态跟GPU Boost几乎一模一样。
我们在前页提到过,GPU Boost动作的最核心部分,来自对功耗的实时监控以及对功耗剩余空间的榨取。在不超过设计功耗/功耗预设上限的前提下榨取架构的性能水分是GPU Boost成功的关键,但“在不超过设计功耗/功耗预设上限的前提下”这件事同时也限制了GPU能够运行的频率上限,进而让GPU Boost成了一把双刃剑。它对性能的榨取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应用体验,但也让几乎所有厂商推出的产品的性能变得千篇一律;GPU Boost透过功耗目标限定保护了芯片的安全,控制了厂商的返修率并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但却也让超公版失去了尽情释放性能并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GPU Boost,成了兔子们需要却未必能让它们好过的清水……
5各自的正义
● 各自的正义
我们说过,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关于误解的故事,那在到目前为止的故事进程中,造成当下局面的误解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猜测一下故事主角们的心路历程吧。
从NVIDIA的角度出发,GPU Boost和Kepler的创新以及贡献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它通过对功耗目标界限以内性能的动态实时榨取,将Kepler架构的性能充分释放出来的同时把性能和功耗之间的平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对GPU芯片的保护不仅能够非常有效的减轻消费者返修的烦恼,同时也可以为厂商和自己卸下返修率带来的负担;凭借它获得优秀性能功耗比表现的Kepler芯片减轻了对周边资源的需求负担,由此获取的PCB成本下降可以保证厂商们的利润空间。
本来应该给消费者和厂商同时带来好处的GPU Boost
一个给消费者提供绝佳性能和性能功耗比表现,保护芯片并树立良好品牌口碑,减轻返修率压力同时还能进一步保证厂商利润的技术,除了开创用户、芯片供应商以及板卡制造商三赢的美好未来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的结局么?
从厂商尤其是大陆厂商的角度出发,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的最大关键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专,差异化竞争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公版方案进行cost down是大陆市场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GPU Boost对功耗上限以及频率上限的制约以及对这种制约不容置疑的绝对控制权,无形中扼杀了很多厂商挑战更高产品性能并造成差异化竞争的意图;而Kepler优秀的低资源需求特性则让NVIDIA史无前例的拿出了一个又一个成本逼近下限的廉价PCB方案,这些PCB方案强大到每一个尝试cost down的厂商几乎都铩羽而归,原本可以获取的利润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一个可以被用来消弭差异化竞争带来的好处并让NVIDIA更全面的控制产品,进一步减薄厂商利润并收窄获利手段,让消费者失去了获得更高产品性能机会的技术,除了给用户带来困惑同时给板卡制造商带来不安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的结局么?
NVIDIA是对的,厂商也是对的,谁错了?有人错了么?显然没有……
6没人有错,但也没人是赢家
● 没人有错,但也没人是赢家
作为误解的一部分,对彼此的看法不仅左右着矛盾的方向,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反应自身当下的心态。我们已经知道了NVIDIA和厂商们各自的想法,那么揣测一下它们眼中彼此的模样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看待今天这个误解的故事。
在NVIDIA看来,AIC的要求应该是不可理喻的。GPU Boost提升了产品的整体性能和竞争力,控制了返修率造成的成本负担和压力,同时还开放了更好的PCB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厂商们能够拧成一股绳,将产品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共同提升NVIDIA产品的竞争力,不仅可以给竞争对手施以更有效地打击,同时还能达成有钱大家赚的美好目标。这种时候AIC还有诸多不满,把本来对消费者和大家都有利的举措理解成了对自己的不利,甚至不惜开发各种超常规手段来绕过GPU Boost的“保护”,这根本就是思虑欠妥甚至是贪婪的体现。
在厂商看来,NVIDIA的诸多约束和限制无异于沉重的枷锁和倒悬的利剑,它改写了显卡市场尤其是大陆显卡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游戏规则和方式。GPU Boost导致的同质化不仅削弱了厂商之间的差距,更加大了NVIDIA对各个合作伙伴以及自身整条产品线布局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最终甚至还会向其他方向,比如说芯片采购策略层面去发生致命的转移。在Kepler及后Kepler时代,NVIDIA从一个上游芯片制造商逐步渗透成了整个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厂商则因为竞争力的弱化而不得不听命于NVIDIA的控制。最终,AIC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会逐步被NVIDIA消化吸收,最终成为NVIDIA的一部分。
在这场矛盾当中,消费者的角色最为独特。市场终端的他们并不需要过多的思索些什么,他们只需要从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目前依旧可以获得性能和各方面表现都足够令自己满意的NVIDIA产品,GPU Boost带来的特性同时保障了他们购得产品的性能、维护成本和安全性,甚至可能不需要再去费心在一大堆特色各异的产品中进行斟酌和挑选。但客观来讲,他们确实失去了一部分潜在的更高的性能,并丧失了不少厂商们拼差异化带来的副产品——更多的DIY可玩性,而导致这些的原因,恰恰正是保护了他们的GPU Boost。于是在部分玩家眼中,NVIDIA变成了一个什么都管的暴君。而另一些玩家眼中,厂商则成了只知道赚钱的骗子……
各自的想法、眼中的彼此以及明显的对对方的不了解和不理解,显然加深了所有人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危险的误解。于是在Kepler的一篇高歌猛进中,我们开篇中提到的不和谐音符就这样出现了。
7吾为汝之双翼,汝为吾之獠牙
● 吾为汝之双翼,汝为吾之獠牙
Fabless的特性是奇妙的,剥离工厂和制造能力让上游的芯片供应商可以更加专注于逻辑架构的设计和研发,轻装上阵也增加了其对下游板卡制造商以及半导体供应商的依赖,这造就了芯片供应商和板卡制造商之间的关系——吾为汝之双翼,汝为吾之獠牙。
Fabless和渠道的影响加深了芯片供应商和板卡制造商的联系
板卡的最终性能,尤其是显卡的最终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架构研发的成功。周边资源诸如PCB等层面的革新虽然有锦上添花的功效,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款产品的绝对性能。这就是上游芯片供应商对于板卡制造商的作用——如果想要生存下去,为消费者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芯片供应商提供的强大的芯片是必不可少的。
对应的,如果没有强大的板卡制造商,芯片供应商设计的优秀芯片将缺乏充当栖身之所的板卡作为载体,板卡制造商连接市场的强大渠道能力也将荡然无存。没有实践的场所,没有将产品最终转化成商品和利润的途径,再强大的芯片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我是你的翅膀,助你振翅高飞,你是我的獠牙,为我歼敌制胜。
可现在NVIDIA与厂商之间的这种状态,是一种和谐共生的亲密搭档关系么?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我觉得不完全是。
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个故事,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去揭示些什么或者不怎么健康的充当一个看笑话或者只知道指手画脚的过客。作为消费者的一份子,我们希望业界能够以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式发展下去,而和谐同时更加合理的运行模式以及更少的矛盾,起码是更少不必要的矛盾则是构成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在问题还没有产生严重后果之前将其暴露出来并想办法予以解决,不要等到疾入骨髓膏肓之后才去追悔莫及,这便是我们制作本文的最终目的。我们有3DFX这个没有处理好同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恶例,同样也有没处理好同芯片供应商之间关系而遭遇滑铁卢的教材,我们不希望这些悲剧被一再的重演,无论对NVIDIA、对AIC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如此。
8通往晴空之路
● 通往晴空之路
其实,要打破这些误解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大陆市场有它特定的特点,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的很多事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发展规律和需求,如果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并最终顺应这些规律,大陆市场将会给这样的进入者带来以难以想象的丰厚回报。而这,正是NVIDIA目前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次的矛盾和误解故事中,NVIDIA最核心的问题来自它对大陆显卡市场游戏规则的轻视或者不了解,如果能够处理好传统的大陆市场游戏规则,依照不同AIC的特点为其提供更符合自身诉求的支持和资源,而不是依照自己的企业文化去激进的开拓全新的游戏规则,那么更加和缓平滑的过渡将能够让NVIDIA实现盈利与平衡AIC关系的目的。
GeForce GTX 560SE虽然“事出有因”,但不失为一次解决问题的尝试
大陆市场独特的生态造就了今天大陆AIC的特性,这无可厚非,但一间AIC不可能永远只局限于大陆市场这个虽然宽广但相对闭塞的巨型池塘。如果想要进入国际市场的舞台,熟悉更多大陆之外的游戏规则、加深对合作的芯片供应商企业文化和特性的了解和理解,同时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才是成熟的表现。在一场本就没有人有错的误解中加入太多非理性的要素,这是无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的。
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对抗,而是沟通。如果NVIDIA和合作伙伴们能够坐在一起倾听对方的声音,共同寻找矛盾的节点并加以修正,相信任何的困难都将是可以被克服的。比起我们这些妄言春秋的局外人,它们显然更了解自己以及行业内在的特征,自然也能找到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GPU Boost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技术,它最大的闪光点在于透过技术手段完美的平衡了原本矛盾的性能和功耗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NVIDIA不仅深谙和谐之道,同时还具备将其转化为解决矛盾的手段的能力。既然可以将平衡的哲学灌注到技术当中,相信解决眼下的问题对NVIDIA来说不会是难事。健康成长的显卡市场不仅是商家的生存之道,更是我们所有人的幸事。别让我们失望,拜托了。
写在最后:我们行文至此,相信很多读者的心中同样有许多话想对AIC以及NVIDIA讲。如果屏幕前的你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敬请将之留在本文后面的评论环节中,我们会将这些评论和意见透过渠道反馈给NVIDIA和AIC们。这片市场属于你我,所以你的声音就是这片市场前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维护属于我们的市场,一起推动图形界向更加精彩的未来前进吧。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