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ync技术 有利也有弊的双刃剑
V-Sync这个功能实际上由来已久,在Voodoo2的时代V-Sync就已引入到DirectX和Windows操作系统当中,其作用主要是让显卡的运算和显示器刷新率一致以稳定输出的画面质量,而无论是微软还是游戏开发商均建议用户开启V-Sync功能,不过实际上由于启用V-Sync会大幅影响显卡性能,开启了V-Sync后帧数会跟显示器刷新率同步,所以启用V-Sync由于很难体现出不同显卡的性能差异,因此我们在测试显卡时一定会关掉这个选项。
不过话说回来,启用V-Sync实际也有助提升游戏运行的稳定性,毕竟其启用后会强制令显卡使用Double Buffering(双重缓存)可令显卡处理数据时先将下一个需要输出的画面存入到显存当中然后不断循环,所以其事实是牺牲了部分游戏速度而保证了画面的连贯和稳定性。但是对于现有的显卡产品来说由于其运算性能已是相当强劲,在一般3D游戏运行基本也不会出现掉帧或花屏等问题,目前启用V-Sync似乎已是一个多余的选择。
V-Sync原理
人类肉眼识别事物极限速度最高一般也只有75帧/秒,高于这个速度的话肉眼虽然也能看到但已基本无法作出正常反应,所以V-Sync启用与否还是要看用户实际的使用环境而定并非单纯的显卡性能高低问题。
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启用了V-Sync,在同一平台和显卡情况下其性能和未启用V-Sync时是否会有很大的损失呢?答案是相对的,由于V-Sync只限制了显卡输出的帧速而非性能,所以启用V-Sync后用户仍可在游戏中设置高分辨率及不同的AA/AF设定进行游戏,其效果理论上还是和未启用V-Sync时是一样的。
不过由于V-Sync使用了Double Buffering技术对显卡的运算性能事实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微软,游戏厂商还是NVIDIA和AMD这两大GPU厂商目前均已在DirectX、游戏和相关的驱动中为V-Sync引入了名为Triple Buffering(三重缓冲)的技术支持,相信大家也在游戏的设置界面看到过这个选项。
G-Sync技术 NVIDIA的革命性同步技术
G-SYNC技术是NVIDIA推出的一种硬件方案,或者说软硬件结合。它会集成在显示器内部,但也提供独立的扩展卡,搭配GeForce GPU来控制显示器的可变刷新率。传统上,显示器都是以固定间隔刷新屏幕,但在G-SYNC系统中,显示器只有从GPU那里获取了新的画面帧之后才会刷新,刷新率范围30-144Hz。
G-Sync技术
G-Sync技术最早出现在GTX 700系列显卡上,NVIDIA宣称,该技术能够彻底解决垂直同步、刷新率限制带来的游戏画面撕裂、卡顿、延迟等问题,保证最好的流畅度。
G-SYNC技术在显示器中内置一枚可与GeForce硬件直接通讯的芯片,这枚自带缓存的芯片可以协调显示器与GPU outputbuffer之间的数据同步。通过G-SYNC芯片的控制,显示器的刷新延迟将可以与GPU帧输出延迟保持完全一致,支持G-SYNC技术的显示器会根据GPU当前的性能水平自动调节刷新率,在G-SYNC芯片侦测到GPU的帧输出延迟大于16ms时,它便会自动延长显示器的刷新延迟,避免传统的帧丢弃问题所导致的视觉卡顿现象。
G-Sync能够去除游戏V-Sync开启时的画面滞后问题,也能够克服垂直同步关闭时画面失真问题。常规显示器会直接同步GPU的处理结果,而借助G-Sync模块,只有当GPU完成一帧的渲染和画面优化后,显示器才会刷新显示内容。由于G-Sync模块负责处理大多数与调整刷新频率有关的工作,因此只要显示器兼容G-Sync,哪怕是低端显卡也可实现,如GTX 650 Ti Boost就能支持G-Sync。
G-Sync是英伟达的封闭技术,其他公司需要得到英伟达的授权和合作才能使用G-Sync,因此每家显示器厂商都需要为G-Sync模块而向英伟达付费。不过G-Sync也有其明显的优势,即使显卡帧率非常低也不会造成画面卡顿,在实际使用中画面更流畅。
FreeSync技术 AMD的新一代同步技术
G-Sync技术推出一年后,AMD也推出了自家的垂直同步的新技术,名为FreeSync。它的特点是让显示器的刷新率不再固定在60Hz,而成为一个变量,当显卡完整渲染完一张画面后,提示显示器可以输出了,才会输出。这样一来显示器便不会拖显卡的后腿,即不存在撕裂问题,也就不会卡顿。
FreeSync技术
FreeSync完全免费开放式和无需其他附加硬件成本的设计是FreeSync的最大特点,这就意味着使用A卡的玩家只要更换了带有FreeSync技术的显示器就可以轻松的享受到完整的游戏视觉体验,不会出现画面的任何撕裂情况并且还可以保持一个高帧数的表现。
FreeSync的开放式政策让用户无需为FreeSync显示器支付额外溢价,不同于VIDIA的G-Sync,厂商无需为使用FreeSync而额外付费。支持FreeSync的显示器起步价也约是450美元而已,比对手NV家的G-Sync显示器价格低很多。需要注意的是,用户需要使用支持FreeSync的GCN1.1以上架构的显卡,除R9或高端R7外,其他显卡不支持FreeSync。
可以说AMD的FreeSync并不是一个创收渠道,而是AMD为了普及新一代防画面撕裂而放出的技术。这意味着FreeSync应当更普及,但就目前来看,这两种技术基本上旗鼓相当。G-Sync问世时间更长,获得的优化支持更多。
尽管FreeSync能减轻画面撕裂和卡顿,但会引发另外一个问题——重影。当对象在显示器上移动时,他们会留下少许最近位置的图像。可能引起重影的原因有许多,但其物理原因在于能源管理。如果没有向像素提供足够的能源,图像会出现残缺,如果向像素提供的能源过多,则会引起重影。要在自适应刷新技术和恰当的能源分配方面做到平衡是相当困难的。
总结:两种技术各有优点
从特点上看,当显卡帧率不能始终保持在显示器刷新率范围内时,两种技术都会出问题。当帧率过低时G-Sync会出现问题,尽管G-Sync通常会采取措施修正出现的问题,但有时也会有例外发生。如果显卡帧率低于显示器的最低刷新率时,FreeSync会造成画面卡顿。
G-Sync性能
从价格上看,不算其他任何组件,用户购买兼容G-Sync的显示器和显卡的费用约为1000美元,如果要购买能真正玩4K游戏的显卡,用户的支出会更高。相比之下,只需约600美元支出,用户就可以获得最基本的FreeSync兼容性,若多支出略多于200美元的价格用于购买高端显卡,用户就可以玩上部分4K游戏。因此FreeSync技术要比G-Sync更加省钱。
那么价格上不占优势的G-Sync在哪一方面会有优势呢?答案是G-Sync的性能更为出色,英伟达的自适应刷新技术不会出现重影问题,能提供更稳定的总体性能。这两种技术都基本上实现了它们的目标,提供了优于V-Sync的体验。用户选择哪种技术就看是希望尽量降低支出还是希望获得更高的性能。
最后总结一下,在本质上两者相差不大,都是由显卡控制屏幕的更新频率,让屏幕的更新与显卡的输出同步,性能上也算是不相上下。至于FreeSync和G-sync之间怎么选择,主要还是看你偏好哪家的显卡。如果你没有AMD或Nvidia任何一方的偏好,而且已经准备好为了体验新技术而同时重新购入显卡和屏幕的话,两者的差异并不大,只不过一边是屏幕贵,但有便宜的显卡可以选购;另一边则是屏幕便宜,但目前支持的显卡要求较高。但就长远来看,Nvidia的屏幕硬件成本不容易降低,还有授权费,看起来还是AMD的FreeSync更有前途。
相信每位玩家都经历过画面撕裂的情况,本来完美渲染的游戏毁于大量水平横线和碎块。画面撕裂和卡顿是由显卡每秒渲染的帧数和显示器每秒刷新次数不一致造成的。如果显示器在显示一帧图像时又接收到显卡传来的另外一帧图像,它就会停下正在显示的图像,显示新接收的图像,这就会造成卡顿或画面撕裂。
在游戏中玩家们可以开启V-Sync(垂直同步)功能,可有效防止画面撕裂,但如果你的PC性能不够强劲,游戏性能会因此大幅下降,甚至无法流畅地运行。V-Sync技术也被用了好多年了,效果实在不尽人意。于是NVIDIA和AMD目前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在保证帧速率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两家公司在解决方案中都采用了自适应刷新技术,AMD的叫做FreeSync,NVIDIA的叫做G-Sync。
G-Sync和FreeSync的目标都是提供更流畅的游戏体验,减少输入延迟,防止画面撕裂。它们在完成这些目标时采用了不同方法,但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一方采取封闭策略,另一方则采取开放策略。英伟达的G-Sync技术需要显示器内一个专用芯片的支持,FreeSync则利用了DisplayPort标准中的自适应同步标准,借助显卡的功能管理显示器的刷新率。
那么究竟是AMD的技术好还是NVIDIA的技术强?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防止画面撕裂的技术都有什么特点吧。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