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在GTC大会首次亮相近两个月之后,NVIDIA终于在全球正式发布了Kepler架构的最终产品,双芯旗舰——GeForce GTX TITAN Z。NVIDIA没有将其命名为GTX 790,而是称作TITAN Z,直接将旗下新一代单卡双芯旗舰命名为TITAN级,表明了NVIDIA对这块自家最强双芯的自信和期望。
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Z
GTX TITAN Z早于R9-295x2曝光,但却晚于其发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R9-295x2的出现为NVIDIA创造了一个压力巨大的竞争环境。R9-295X2由两颗频率更高的全规格R9-290X核心打造,搭载风水冷一体式散热器,采用了非标的超大功率的8pin+8pin外接供电接口,这一系列破天荒的做法创造了一块有史以来在能耗和噪音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旗舰卡皇。而这块卡皇,正是TITAN Z的头号强敌,因此TITAN Z的发布一再延期。
从GTX590到GTX690,再到今天的TITAN Z,三代NVIDIA的单卡双芯卡皇均采用单风扇双向散热的思路,由于散热设计保守,所以核心频率的设定照比单芯卡要低一些。可偏偏么想到的是,R9-295x2却祭出水冷散热这一大招,这让TITAN Z的传统散热设计显得过于守旧,性能上肯定也放不开,但短期内NVIDIA又不能把TITAN Z的生产线改成与AMD同步的水冷,迫于各种压力,TITAN Z发布了,于是只能保留单风扇散热以及双均热板散热的结构,然后通过各种优化来弥补劣势。
从外观上看,依然维持GK110时代顶级显卡的设计风格,铝合金外壳环绕着透视散热鳍片,黑色的散热风扇扇叶少而厚实,转速高达2700转/分钟,可有效排散450w的热量。最醒目的莫过于它的厚度,GTX TITAN Z是史上首块采用三槽设计的公版显卡,三槽设计为散热片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得益于这种设计,散热片的散热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220cm2。
从规格上看,GTX TITAN Z拥有5760个CUDA流处理器,其默认核心频率为706MHz,官方Boost频率为876MHz,显存频率为7012MHz,位宽为768bits,有效显存带宽336.6GB/S。显存容量高达12GB,这也是史上第一款显存容量达到两位数的显卡。GTX TITAN Z拥有8.12 TFlops/S的单精度浮点运算能力,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产品地位,GTX TITAN Z同TITAN一样保留了1/3速DP的运算特征,因此其单卡总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达到了2.7 TFlops/S。电源接口为双8pin,可为双芯卡带来稳定的能量输入。
GTX TITAN Z的售价也是极为逆天,高达21999元,不用说,也是地球上最贵的公版显卡产品,几乎是R9-295x2的两倍,这样看来其唯一的优势只在功耗上了,TDP仅有375W,比对手R9-295x2足足低了125w。难道NVIDIA对抗R9-295x2的旗舰就这样毫无卖点?显然不是,NV还有一项用来做杀招的新技术。针对目前游戏应用对双芯顶级显卡的支持不一的状况,GTX TITAN Z首次采用了“动态平衡负载”技术,并且在375W的TDP前提下,还预留了20%的供电输出空间,也就是说核心频率还有提升的余地,官方宣传频率可高达900MHz,但这个900MHz只是单芯平均频率数值,通过动态平衡负载技术,可以实现单芯更高频率而另一个GPU相应降低,此时的总功耗不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提升对双芯优化不好的游戏的运行效率。
通过各种测试来看,GTX TITAN Z的性能比R9-295x2要略差一些,所以在显卡天梯图中比后者低一些。公平的对比下,优秀的GK110架构无论怎样对比都能躺赢,但万万没想到AMD使出水冷这一招,硬生生将把性能王座抢了回来。当然,如果NVIDIA肯推出水冷高频版TITAN Z的话,这个王座还是NVIDIA的。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