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6000架构效率摸底
大约在一年前确切说是2009年09月23日,AMD发布了首款支持DirectX11的HD5000系列显卡,RV800架构下的HD5000系列产品给用户带来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新API体验,也给图形业界留下了一些思考。毕竟使用更少的晶体管能达到相对优良的效率,却在ComputerShader和Tessellation等几项DX11特性测试中出现性能短板,RV800的架构设计是否合理成为关注焦点。
首先是从HD2000以来坚持至今的VLIW组织形式SIMD结构流处理器还能沿用多久,其次是Tessellation功能的实现是否仅需要一个特殊功能单元,当然用户对这种架构的执行效率和提升空间也有不同观点。
时隔一年,AMD再次用较小的核心架构改动再次撬动了GPU关键性能的提升,HD6000发布之后我们看到了一颗核心面积更小的芯片融聚了更高的浮点运算能力,我们看到通过改善线程控制能力流处理器和特殊功能运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当然这一切的背后,还有AMD利用TSMC改进后的40nm CMP碱洗工艺提升整体频率带来的线性性能提升。
通过中关村在线显卡频道的实际测试,HD6870能够超越上代高端卡HD5850,而HD6850也能够击败HD5830。但是面对几乎没有改动的架构图和HD6870达到900MHz的高频,我们发现用户出现了前所未有意见分歧。
不少网友赞叹评论比评测甚至都要有看点,因为这里有激烈的观点交锋,网友硬件知识层次不同,对产品也有自己的理解,显卡频道果然成为整个网站的一大火药桶。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如何改进的HD6000系列显卡?AMD是否在这次显卡命名上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态度?HD6000架构和工艺有何改进,这种改进下的效率真的能有提升吗?今天的分析和测试将为我们的用户提供一些线索和数据,让我们共同体会AMD在HD6000系列显卡设计中的过人之处和性能短板。
【每日焦点】7毫米高度 日立超薄笔记本硬盘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