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 GF116核心架构浅析
根据NVIDIA针对GF110、GF114和GF116的定位为除了一个较为形象的比喻,GF110拥有最猛火力的重装战士,而GF114是具备杀伤力武器的机动战士。而GF116被定义为“Sniper”(狙击手),拥有一击毙命的本事,足见NVIDIA对这款产品的厚望。
GF110(左)和GF114(右)核心架构图
通过上面GF110、GF114和GF116的核心架构图,我们发现虽然在整体架构上三者保持了Fermi的完整性,例如GPC→SM→CUDA Core由广到微的等级结构,例如独立的Polymorph Engine和Raster Engine的设计等。
而且从GF114和GF116架构图中不难看出,就GPC、SM、CUDA Cores、MC控制器而言,GF106正好均为GF114的一半。
GF110 SM vs. GF114/GF116 SM | |||
Graphics Core | Graphics Core | GF110 | GF114/GF116 |
SM | CUDA Cores | 32 | 48 |
Warp Scheduler | 2 | 2 | |
Dispatch Unit | 2 | 4 | |
SFU | 4 | 8 | |
LD/ST | 16 个 | 16 个 | |
INT Unit | 32 | 48 | |
FP Unit | FP32:32 FP64:16 |
FP32:48 FP64:24 | |
Texture Unit | 4 | 8 |
不过在微架构上,例如SM的CUDA Core等功能模块的组成,GF116延续了GF114的设计,即每组SM中包含48个CUDA Core、8个SFU和8个纹理单元等改良设计。相比拥有庞大规格的GF110而言,GF114的微架构的优化能够弥补先天规格不足的弊端,所以GF116传承了GF114微架构体系设计。
● GF116核心SM模块的设计优势
GF116由于传承了GF114的SM微架构设计,原因很简单,从基于GF114核心打造的GeForce GTX 560 Ti性能表现就能看出,这种微架构的调整换来了在3D性能上更突出的表现,而GF116产品针对的用户群体更加明确,针对主流消费者用户设计,自然这类占绝对大比例的用户对产品的体验主要集中在3D效能体验,所以有了GF116这样的设计。
当然这样并不是否定GF110核心SM微架构设计的不合理,毕竟GF110针对的用户群体是最高端的,同时还要兼顾通用计算方面的性能,所以才会有了GF110核心SM微架构设计。与其说NVIDIA针对不同用户群设计不同的定位的核心,不如说NVIDIA针对不同用户群设计了不同SM微架构的核心。
GF116的一个SM中现在拥有48个CUDA Core,每个CUDA Core由两个Dispatch Port、Operand Collector、Result Queue以及INT整型数单元与FP浮点数单元构成。其中GF106的ALU和FPU均继承了GF100中CUDA Core的优良特性,例如ALI可以支持64bit精度指令运算,还有比较、布尔和移位等指令计算,值得一提的是Fermi架构的ALU通过改进现已完整支持32bit整数算法。同时FPU支持IEEE 754-2008标准,这一切一切的改变和支持都为Fermi架构在GPU通用计算上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在CUDA Core的优化上可以大幅提升GPU运算能力,但是没有良好的缓存设计及读写机制也无法发挥GPU的能力。在GF116的每个SM中与GF110一样,都包含LD/ST Cache、L1 Cache、Uniform Cache和Texture Cache。其中GF106拥有12KB的L1纹理缓存之外,还拥有真正意义的L1 Cache和L2 Cche可读写缓存。就每组SM而言,每组SM拥有8个纹理单元共享12KB的L1纹理缓存,32个CUDA Core使用16KB L1缓存搭配48KB共享缓存或48KB L1缓存搭配16KB共享缓存两种组合,最后还有768KB超大L2缓存。
我们可以看到GF116每个SM中CUDA Core数量和Texture Unit数量均有大幅增加,这都会增加SM的3D计算能力,从而让用户在游戏体验上获得更好的效果。不过相反每个CUDA Core和Texture Unit分得的各类Cache有所减少,这应该是NVIDIA GPU架构工程师针对主流用户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在性能、晶体管平衡取舍上得出的最佳比例。
本章节文字摘自《NV首款不减配显卡 千元悍将GTS450首测》
- 第1页:锁定千元市场 GTX550Ti高调上市
- 第2页:专为游戏市场定做 GTX5506Ti前生游戏王
- 第3页:温故而知新 GF116核心架构浅析
- 第4页:GTX550Ti打造全球首款混合密度显存配置
- 第5页:零距离接触GTX550Ti 似曾相识的感觉
- 第6页:简约不简单 3+1相供电助力GTX550Ti
- 第7页:GTX550Ti vs GTS450 两代产品设计对比
- 第8页:GTX550Ti首发测试 送测产品展示(1)
- 第9页:GTX550Ti首发测试 送测产品展示(2)
- 第10页:GTX550Ti首发测试 送测产品展示(3)
- 第11页:GTX550Ti首发测试 送测产品展示(4)
- 第12页:GTX550Ti测试系统硬件平台及项目简介
- 第13页:理论性能测试-3DMark Vantage
- 第14页:理论性能测试-3DMark 11
- 第15页:DX9.0c游戏-使命召唤之黑色行动
- 第16页:DX9.0c游戏-星际争霸2
- 第17页:DX10游戏-英雄连之前线
- 第18页:DX10游戏-孤岛危机
- 第19页:DX11游戏-战地之叛逆连队2
- 第20页:DX11游戏-科林麦克雷之尘埃2
- 第21页:DX11游戏-失落星球2
- 第22页:DX11游戏-地铁2033
- 第23页:DX11游戏-潜行者之普里皮亚召唤
- 第24页:DX11游戏-汤姆克兰西之鹰击长空2
- 第25页:PhysX游戏-蝙蝠侠之阿卡姆疯人院
- 第26页:Tessellation测试-天堂v2.5
- 第27页:Tessellation测试-石巨人
- 第28页:应用性测试-温度/功耗测试
- 第29页:应用性测试-SLI/超频性能测试
- 第30页:应用性测试-GTX550Ti/GTS450同频性能测试
- 第31页:应用性测试-Media Coder NT
- 第32页:GTX550Ti定位千元 身兼重任巩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