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的平衡——GPU Boost2.0
执行效率并不是唯一值得关注的GPU技术进步方向,在效率和功耗之间达成动态可调的平衡对于用户而言跟提升效率一样意义重大,而属于性能功耗平衡调节层面的2013年技术进步,则归于GPU Boost2.0所有。 GPU Boost可以动态收集游戏及应用中显卡的负载,并将将实际负载同设计功耗上限之间的差值转化成实时频率的提升,同时还能根据用户自定义的游戏帧数上限来判断性能需求,进而将多余的性能以降频的形式予以消去。但是最初版本的GPU Boost仅止于此,或者说仅能依据性能以及功耗情况对显卡的频率进行动态调节,并没有考虑其他影响使用感受的因素。如果想要更好的控制显卡,让其能够更加人性化的在性能和使用感受之间更加细腻的游走,GPU Boost显然还需要更多改进。
GPU Boost 2.0
伴随着Titan的发布,NVIDIA将GPU Boost从1.0升级到了全新的2.0版本,新版本GPU Boost在1.0的基础上支持了以下新特性: 更细腻和敏感的频率调节段位。 温度监控出现在控制要素中。 更加集中于“常规使用温度区间”的性能调节区间。 拥有更大的电压调节上限。 支持全新的电压上限/温度联动调节功能,GPU温度越低,可用的电压上限就越高。 支持温度目标值设定及对应的自动调节频率功能。 更多可调节选项。 显示器刷新率调节功能。
GPU Boost 2.0比1.0版本更加敏感,可以更加积极的完成功耗和性能之间的互换,其调节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监控机制对GPU频率的调节判断机制将不仅限于功耗数值,温度因素现在也已经被纳入到了判断机制当中。在GPU Boost 2.0默认控制下,Titan将会在更多的时间里处于80度附近这样一个小范围的温度区间中,而且GPU的工作温度通常不会超过80度,在未达到该温度之前,GPU会尽量提升频率来获取性能,当GPU达到80度之后,GPU会自动调节频率已是当前温度维持在80度附近。 与GPU Boost 1.0一样,在自动调节之外,玩家现在还可以在通过限定自定义帧数上限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之外,进一步通过设定任意的自定义温度上限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除了加入温度要素,GPU Boost 2.0还开放了电压控制的上限,玩家在进行超频时可以拥有更大的电压可调空间。另外,电压上限还可以与温度因素进行联动,如果玩家有能力改造散热并达到更低的使用温度,那么在GPU Boost 2.0中将可以获得比常规散热更多地电压上限空间。
至此,GPU Boost 2.0已经从过去的单纯性能约束变成了现在的三重要素约束,即作为最先决条件的温度约束要素,后续的电压约束要素以及原有的性能约束要素。新机制的作用不仅取得了性能和功耗的平衡,同时还进一步实现了显卡使用感受与性能的动态平衡管理。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