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NVIDIA由G8x核心全面延伸至G9x系列,而高端更是迈向了G200。这一系列比起G9x的最强作,核心晶体管数量成倍提升,同时着色器数量和光栅处理器数量等也都大幅提升。作为前者的死敌,AMD-ATI也完成了自己的变革。相比前代之作RV670,这一代的“独苗”RV770主要在核心上加入了更多的流处理器,同时还加强了内部单个流处理器与纹理单元沟通缓存的数量,以此来实现更高效的运算,诸如HD4850和4870都是采用RV770产品的最佳诠释。
在这一年中,HD4850毫无疑问成就了最佳的市场亮点。和上两代产品同样,NVIDIA领先于ATI发布了GT200图形核心,GTX280和GTX260的上市让高端玩家为之一震,不过这两款产品虽然性能强劲,离广大消费者的距离很远,正当大多数消费者还在翘首期盼GT200核心简化版到来的时候,ATI发布了近几代显卡中最有份量的一款产品——HD4850。
其实在HD3000系列中,ATI已经开始采用类似的策略,那就是将最原始的核心设计降低,放在200~300美元价格段上,因为这个价位段是最主流的需求。ATI力图将这个价位段的核心做到最好,在这个价位段上让其性能最好、发热量最低、功耗最低,也就是让其“效率最高”!在保证这款芯片效率最高的同时,其它价位段的需求也更容易满足,成本会控制的更好,这个简单的改变起到了良好的连锁反应,让高、中、低端产品都取得了最好的效率,而这个改变的精髓就是选准了切入点,选中了最佳设计效率、最佳成本效率、最佳性能效率的芯片规格。
HD4850的上市让NVIDIA措手不及,因为其上市价格仅仅1399~1599元,并完全打乱了NVIDIA的市场策略,GTX280和GTX260瞬间找不到对手,而中高端市场则面临强劲的打击。幸好NVIDIA在HD4850发布的前期“似乎洞察到了不对劲的味道”,55nm的9800GTX+迅速上市,并且引入PhysX和CUDA技术,多少吸引住了消费者的一些目光,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即便如此,HD4850的光芒也未被掩盖,先进的设计、更多的流处理器以及低空耗、低散热的设计让9800GTX+显得又笨又傻,凭借HD4850的优异表现,ATI在2008年还是非常风光的。
后期RV730的推出同样造成了主流市场的振动,HD4650和HD4670凭借先进的性能完胜NVIDIA同价格段的9500GT,一度让NVIDIA被迫拉动9600GSO(8800GS)来进行阻挡。
在成功推出超公版概念后,迪兰恒进在HD4000系列上继续扩展产品线和研发思路,推出了更多的产品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HD4850星钻、星钻玩家版、北极星、北极星DDR4版、北极星1GB版等等,丰富的产品线给了玩家更多的选择,而每一款产品也渗透了迪兰恒进工程师的思路,并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