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VS足月儿
熟悉我们行文模式的读者都会注意到,我们喜欢用解释一个问题然后引出另一个新问题的形式来吸引读者进行阅读。所以,我们在本页中依旧会为您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只是这次的方式会有些特别。
因为我们的回答,将从一段历史和另一组回顾开始。
2002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在这一年里,人们迎来了“理论上可以实现一切视觉效果”的DirectX 9.0,同时也迎来了接下来长达10年,令人眼花缭乱的GPU架构更新。如果我们将逻辑结构的调整而非单纯规模放大和工艺改进作为一代架构进化的标志,那么整个这10年的图形架构历史可以被浓缩成以下两条时间轴。
18个月的健康周期让NVIDIA在NV30的失败后推出了扭转局面的NV40
ATI/AMD线:R300(2002年8月)——R420(2004年5月)——R520(2005年11月)——R600(2007年5月)——RV770(2008年7月)——RV870(2009年9月)——Cayman(2010年12月)——Tahiti(2012年1月)。
NVIDIA线:NV30(2002年11月)——NV40(2004年4月)——G80(2006年11月)——GT200(2008年6月)——Fermi(GF100/GF110,2010年3月/2010年11月)——Kepler(2012年3月)。
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ATI/AMD线的GPU架构发展明显经历了两个阶段,在R600之前的ATI时代,其GPU架构的更迭要经历一个18个月左右周期,而R600之后这一周期缩短到了12~14个月。NVIDIA这边则从NV30开始一直维持了18个月左右的研发周期,期间的Fermi架构虽然被分割成了GF100和GF110两款产品发布并造成了时间上的些许混乱,但如果我们取两者的中值也就是2010年6月的话,混乱便会消除。
换句话说,自R600以来,AMD一直在用12~14个月研发的产品,去对抗NVIDIA用1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研发出来的产品,这就是所谓小核心策略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从R600进入这样的节奏一直到Tahiti为止,AMD每次架构更迭所缩短或者说“缺失”的时间周期,累加在一起刚好是一个NVIDIA架构更迭周期。
AMD的目的是明显的,它希望以更短的研发周期和急促的架构更迭速率来打乱对手的节奏。只要将NVIDIA拖入到自己的节奏中,战略主动便唾手可得,最起码也可以阻滞甚至阻止对手在适当的周期内推出适当的产品,只要连续在节奏上压制对手,打乱对手架构演进的方向和节奏,胜利似乎应该是属于AMD的。
但最终,AMD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
纵观整个架构线,AMD最大的机会来自RV870时代,如果快速先发的RV870能够干扰NVIDIA的节奏,影响Fermi架构的完整度,甚至干脆让NVIDIA放弃Fermi转而以其他手段来同自己进行周旋,那么AMD无疑将从2009年底开始取得主动。但RV870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尽管从时间线上看NVIDIA有可能陷入过短时间的慌乱和抉择(从GT200到Fermi“正常”推出时间的间隔略长于18个月),但最终NVIDIA依旧选择了坚持自身固有的架构更迭周期。尽管Fermi先期的GF100在EDA层面存在问题,但其架构本身的逻辑结构设计已经顺利完成并凝固,并未受到来自RV870的影响,而NVIDIA也未被拖入到AMD设置好的节奏中。作为代价,NVIDIA在这一时期用市场策略和成本出血(GeForce GTS 250以及低价GeForce GTX 260+)换取了自身架构的正常更迭。
反观AMD,在没有达成“将NVIDIA拖下水”之战略目的的基础上,RV870的出现打乱了自身的架构演进节奏,直接影响了Cayman、Tahiti甚至是Tahiti之后GPU架构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健康、有序同时有规律可循的积累过程,只有充分的时间和资源积累才能创造出切实的进步。即便存在加速发展,这种加速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18个月这样一个与摩尔定律偶合或者必然相符的周期,就是显卡架构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周期。挑战这一周期是一种巨大的冒险,成功之后能够获得多少好处无法确定,但如果失败,其结果必定是非常严重的。
好了,别光说大道理了,让我们来看看节奏贸然缩短并且战略目的没有达成的后果吧。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