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发
图形处理过程是一个前后端平衡的整体过程,不同处理过程需要的资源并不相同。整体而言,后端和材质对于显存带宽的依赖明显高于前端:处理Shader的过程更倚重于任务分派、cache的能力以及ALU的整体复用率,对于显存带宽的依赖程度要低于材质,而基于后效处理的AA过程对显存的需求也明显不如后端直接处理AA。所以可以说在图形处理过程中,HBM显存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是纹理操作以及后端输出而非Shader。
值得一提的是,后端的这种对显存的依赖仅会出现在重载场合,在像素压力较小的中低分辨率或者低AA等后端轻载场合,显存带宽的增长并不会带来性能提升。因此HBM列装能够带来的优势将会集中体现在高分辨率、高AA操作以及大分辨率材质操作的重载场合。
单屏4K分辨率游戏将会是Fiji的重要“主场”
以Fiji架构已经可知的结构特点,也就是“改进自GCN架构的逻辑结构,启用全新MC单元和显存体系,同时大幅放大规模”来看,更加倚重材质的游戏当中,以及包括4K分辨率在内的超高分辨率应用场合将会成为Fiji发挥性能的舞台。所以毫无疑问的,我们将在3Dmark的测试当中看到Fiji拥有上佳的表现,尤其是侧重贴图的3Dmark 11以及能够带来4K分辨率压力的3Dmark FireStrike Ultra。
游戏中的情况则要相对复杂一些,整体而言Fiji的Shader处理能力应该仍处在GCN体系的常规效率之内,其所增加的吞吐能力并不能带来线性的或者说对等的Shader效率提升,整体架构的能力提升更偏重于材质操作和高分辨率耐压能力,因此我们预计Fiji架构在游戏中的实际表现将会是Hawaii的“趋势放大”。在诸如看门狗、杀手:赦免或者4K分辨率的古墓丽影9之类游戏当中,Fiji应该能够表现出令人惊叹的相对Hawaii的性能提升幅度,而在其他更偏重于Shader的游戏当中,Fiji的提升幅度将会相对保守一些。
当然,架构以外的变数也是存在的。根据目前的情报,并非所有Fiji都会完全不顾功耗压力的去追求最极致的性能,非水冷版Fiji架构显卡的表现可能会因为巨大的功耗和温度压力而相对低迷。除此之外,一直困扰AMD的驱动稳定性问题也可能会在首发期间干扰Fiji架构的真实表现。希望AMD能够在首发期间将这些问题成功解决,为我们带来一个完美全面的新旗舰产品。
不管怎么说,Fiji架构已经箭在弦上,马上就要来到我们的面前了,它所产生的预热效应已经开始充分显现,仅仅是HBM显存的列装,就已经再次唤醒了很多已经淡出显卡圈的玩家们的热情和关注,单纯从营造新鲜感和冲击感的角度来讲,HBM显存无疑是相当出色的,它所带来的提升直观而且贴近公众最容易理解的部分,由其所带来的关注本身就是绝佳的宣传工具。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能很好的抓住这次机会,充分利用HBM显存所带来的各种有利要素来调整架构,AMD应该可以为自己的未来打开新的局面。我们希望AMD能够很好地利用HBM显存列装的契机再一次华丽的转身,为我们带来一个性能强大到令人窒息的全新旗舰。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