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试总结:从难以理解到可以被理解的强大
GeForce GTX Titan的测试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相信无论是架构意义还是最终性能的展现,屏幕前的各位对于Titan的震撼表现都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了。对于Titan带来的震撼,我们甚至可以戏谑的套用竞争对手AMD的话来形容,那就是“这东西(Titan)压根就不是当显卡设计的(this is not something which was designed to be a graphics card)”。
“GeForce GTX Titan不是显卡”……?
GeForce GTX Titan以与HD7970标准版完全相同的工艺完成制造,功耗表现也与其相当甚至更低,但GeForce GTX Titan却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实现了超过后者55%的图形性能,而且Titan在计算层面上甚至提供了与Tesla几乎完全相同的特性(以至于我们无法再用GK104时代的“阉割了计算特征”来进行搪塞)并将显存容量提升到了6GB,这样的事在正常的半导体产品对决中几乎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
尽管不同的逻辑结构会带来不同的性能功耗比表现,但在“给多少电就干多少活”的半导体工业,同代工艺下双方的同功耗性能相差应该不会过于巨大。消耗同样的功耗,某个逻辑结构竟然可以输出比同档次竞争结构多一半以上的性能,这甚至是连错代工艺都是极难实现的。即便是CPU领域的推土机 VS SNB-E,也没有表现出这样程度的差距。如果我们无法接受“Tahiti以及AMD自身依旧存在太多问题从而导致了现在的局面”这种结论的话,那也就只能以“这东西(Titan)压根就不是当显卡设计的”来作为解释Titan性能的理由了……
GeForce GTX Titan的表现源自一系列因素综合的必然——先前架构的完善积累、对GPU设计理念的正确把握、更优秀的研发节奏把握、正确的路线图发展顺序以及坚定的对路线图的执行力、合理的D线及对D线空间的利用(什么是D线? 它会导致怎样的问题?)、在成本/短期利益和有效经验/长期利益间果断选择后者……一连串正确或者正面的要素都将GeForce GTX Titan导向了今天的局面当中。GeForce GTX Titan绝非偶然,它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符合因果链的现象和经验,都是值得整个业界讨论并学习的。
GeForce GTX Titan是毋庸置疑的单芯旗舰显卡,这不仅表现在单卡性能层面,同时还表现在平台性能界限层面上。尽管GeForce GTX 690在测试中表现出了略快于GeForce GTX Titan的单卡性能,但其性能延展度仅能止于双卡,能够完成3way SLI的GeForce GTX Titan才是平台绝对性能上限需求的最理想满足者。除此之外,更加开放的GPU Boost 2.0也在改善了可玩性的同时将这款显卡的易用性提升到了超越GK104的高度。对于渴望获得史上最强大GPU架构及性能体验的发烧友而言,GeForce GTX Titan无疑是极佳的选择。
除了性能以及性能功耗比等等鲜明的优势之外,GeForce GTX Titan还首次将接近完整的Tesla特性延伸到了桌面级的GeForce游戏显卡产品当中,这进一步拓展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由于双精度是驱动中的可选开启项,所以在开启之后的单卡GeForce GTX Titan完全可以被视作是不支持ECC特性的Tesla K20X。这种特征让Titan的存在对许多资金有限的基层科研工作者有了全新的含义——在小型计算平台的规模上,GeForce GTX Titan大幅降低了人们体验并获得Tesla级别运算能力帮助的门槛,资金有限的人们现在可以少付出3000美元便能获得最顶级的运算卡所提供的运算特性了。对于那些经费紧张但却心怀抱负的学生/科研工作者来说,GeForce GTX Titan将是更具吸引力的显卡。
当然,这世界上是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无瑕的。GeForce GTX Titan的表现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忽视其身上存在的弱点和缺陷。
尽管GeForce GTX Titan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运算特征,甚至几乎可以被看做是一块便宜了数千美元的Tesla K20X,但其所提供的关于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的特性,对于常规游戏玩家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在可以预期的(亦即可通过路线图或技术规划推断的)近未来中,包括DP Shader在内的一系列可以利用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的图形技术在一两代产品周期内都不会来到我们的面前,桌面级应用中可以利用到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的场合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尽管双精度浮点运算对许多科研活动至关重要,但普通玩家也会因此而买单这件事也是无法被忽视的。能否平衡普通游戏玩家与运算性能需求者之间的关系,以诸如积极推动更高数据精度应用在图形领域的进展之类活动让玩家的投资获得更大的回报,是摆在NVIDIA以及GeForce GTX Titan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除了售价之外,GeForce GTX Titan架构本身的表现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Cache性能的不稳定。我们无法断定Titan测试过程中表现出的Cache问题,比如OIT测试中的表现究竟源自驱动的不完善还是Cache体系本身的设计出现了缺陷,同时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Kepler架构在Open CL环境下也一直无法提供令我们满意的局域存储器性能测试结果。这样的结果对于当前GeForce GTX Titan的游戏图形表现影响还不是很大,但如果放置不管,这些问题最终将可能酝酿出更大的隐患。
以GPU体系而言,引入Unified Cache无论是对运算任务还是对图形任务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但是引入Unified Cache同时也意味着将Cache体系的诸多麻烦,比如命中率问题或者一致性问题等等也一并带入到了GPU界,这些麻烦对于已经先期踏过统一定址关口,正在积极推进通用计算和统一运算架构,且本身并没有丰富的Cache使用经验的NVIDIA来说会十分棘手。缓冲体系的崩溃将会带来多么糟糕的结果这件事已经有NV3X和Tahiti做前车之鉴了,没人希望NVIDIA在Cache层面重复这样的悲剧。所以无论是驱动问题还是架构本身存在隐患,尽快予以解决都是上策。Kepler架构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寄存器层面积累的成功,我们希望NVIDIA能够在未来的架构发展中将这种积累以及相应的经验继续拓展到Cache体系当中。
NVIDIA首次在Fermi中引入了Unified Cache,但愿它也能笑到最后
至于AMD将如何面对GeForce GTX Titan带来的冲击这件事,说老实话我们是很没有底的。Tahiti与Kepler架构之间的差距已经伴随着GeForce GTX Titan的发布而毫无保留的被表现了出来,这种差距甚至已经超过了代差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以GPU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AMD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在短期内追平的可能性。GeForce GTX Titan没有对手,其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高昂的售价也让这款产品难以找到能够与之对应的竞品,也许这可以让AMD暂时放心,但GeForce GTX Titan所表现出的双方在逻辑结构设计水平层面的巨大差异,以及包括GPU Boost 2.0在内的诸多值得Tahiti改进架构借鉴的经验,是必须要引起AMD高度重视的。
我们无法揣度GeForce GTX Titan对HD8000系列架构的核心设计所造成的影响,因为诸如寄存器层面的技术差异不是一代改进型架构能够解决的,但我们认为一些更加外围且更加直接的技术革新将会因为GeForce GTX Titan的出现而获得AMD更大的重视,比如说未来的AMD Boost一定会借鉴更多GPU Boost技术中的成功经验,而功耗与性能的平衡也将成为AMD未来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无论做何种改进,只要AMD肯进行有意义的改进,并且能够积极同时正面地去推动这些改进,用户就必定能从这些改进中获得好处并重拾对AMD的信心。
GeForce GTX Titan对性能定义的震撼是巨大的,其全新的定位以及售价同样给人以强烈的冲击。GeForce GTX Titan身上的很多特征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对业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到底有多深远,这样的问题恐怕只有时间才能予以回答了。GeForce GTX Titan的命运将会如何?NVIDIA的命运将会如何?AMD的命运将会如何?整个业界的命运又将会如何?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NVIDIA新一代单芯旗舰产品——GeForce GTX Titan正式发布,这款同样基于Kepler架构的产品相比上一代单芯/双芯旗舰会有怎样的性能比较呢?这个看不到数字型号的新旗舰,会有怎样的新特性,会有怎样的定价?让我们通过本文的全面测试,详致了解一下GeForce GTX Titan。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