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Hawaii的迅捷回应
这也许算得上是NVIDIA历史上对竞争对手最迅捷的反应速度了……6天前,AMD正式发布了新一代旗舰级单芯显卡,基于Hawaii架构的Radeon R9-290X。而短短140小时之后,NVIDIA的回击便到来了。这次回击直接准确,同时可以说有些出人意料,当所有人都在猜测GeForce GTX 780Ti时,NVIDIA却拿出了另外的武器。
北京时间2013年10月30日上午8点,NVIDIA官方正式发布了新一代GeForce GTX 780产品——GeForce GTX 780GHz。该款产品承袭并进一步延伸了GK110架构的优势,在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性能与低功耗的同时,还进一步将旗舰级产品的性价比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按照NVIDIA的描述,在过去五个月的时间里,NVIDIA的合作伙伴们已经更好的掌握了GeForce GTX 780产品的生产技术,GeForce GTX 780GHz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随着GeForce GTX 780GHz的到来,旧的GeForce GTX 780将会逐渐消失。去掉官方辞令之后,我们不难发现GeForce GTX 780GHz的真面目——GeForce GTX 780官方超频版。那么究竟是怎样的表现,能够让NVIDIA以这样简单直接方式来回应Hawaii架构呢?它会不会重蹈另一个著名的官方超频版的覆辙呢?NVIDIA能否达成自己的目的呢?在接下来的测试中,我们将会为大家揭晓答案。
2新朋友,老面孔
● 新朋友,老面孔
GK110架构已经问世8个月有余,它的各方面规格我们已经相当熟悉了,所以采用GK110架构的GeForce GTX 780GHz在规格层面并没有太多出人意料之处。它集成71亿晶体管,核心面积561平方毫米,这一数值极为接近但并未超过NVIDIA在DirectX 11时代所划D线(什么是D线? 它会导致怎样的问题?)上空间的上限(529+52.9)。与GeForce GTX 780相同的,GeForce GTX 780GHz的运算资源总量为2304个ALU,Texture Filter Unit为192个,构成后端的ROP则为48个。GeForce GTX 780GHz拥有同Titan一样庞大的MC结构,6个64bit双通道显存控制器组合形成了384bit显存控制单元,GeForce GTX 780GHz的显存容量也因此而从GeForce GTX 680的2048MB提升到了3072MB。
*注:市场定价均为官方首发限价
GeForce GTX 780GHz的默认核心及显存运行频率为1006/6008MHz,Boost频率达到了1059MHz,默认Pixel Fillrate能力因为更高的核心频率而攀升到了48.3G/S,默认Texture Fillrate能力也同样上升到了193.2G/S,显存带宽288.4GB/S。GeForce GTX 780GHz拥有4.66T Flops的单精度浮点运算能力,架构理论上拥有超过1.5T的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但出于游戏显卡的定位,它并未同Titan一样提供完全的生产力属性,NVIDIA在它身上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仅开放了单精度1/24的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
GeForce GTX 780GHz架构图
GeForce GTX 780采用的GK110与GK104同属Kepler架构,但只有GK110开放了Kepler架构全部功能性设计和特点,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只有GK110才是真正意义上的Kepler架构。GeForce GTX 780GHz与GeForce GTX 780GHz的架构相同,均由以下主要的部分组成:
1、基于HKMG的TSMC 28nm工艺。
2、4 GPC宏观并行结构,每个GPC包含3组SMX。
3、12组包含了几何引擎、光栅化引擎以及线程仲裁管理机制的SMX单元。每个SMX单元包含一组改进型的负责处理几何任务需求的PolyMorph Engine,192个负责处理运算任务及Pixel Shader的ALU,16个负责处理材质以及特种运算任务,如卷积、快速傅里叶变换等的Texture Array,二级线程管理机制以及与它们对应的shared+unified cache等缓冲体系。
4、由于关闭了一个GPC,GeForce GTX 780GHz的同频几何处理处理能力、运算能力以及材质操作能力均为完整规格GK110的80%。其性能主要源自高频带来的总执行能力提升。
5、基于Dynamic Parallelism的全新本地任务管控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更高的单元复用率。
6、调节粒度更细同时频率控制范围更大的新一代GPU Boost。
从架构层面而言,GeForce GTX 780GHz可以被视作是GeForce GTX 780的官方超频,所以我们不在重复关于GK110以及Kepler架构细节和意义,有兴趣的朋友点击这里和这里进行了解。
NVIDIA开放了GeForce GTX 780GHz的非公设计限制,同时并未对GeForce GTX 780GHz的价格上限进行限制,厂商可以根据性能等级自行决定非公版产品售价。从最低限价的角度出发,在我们收到的各款测试样卡中,由七彩虹提供的产品售价为3999元,可以被视为官方限价。
3送测产品展示之七彩虹
● 送测产品展示之七彩虹
七彩虹为本次测试提供的样卡尚处于ES阶段,因此我们所展示的该款显卡仅供参考,实际产品以零售版为准。
送测产品展示之七彩虹
4送测产品展示之索泰
● 送测产品展示之索泰
索泰GTX780-AMP
5测试平台一览
● 测试平台一览
为保证测试能够发挥显卡的最佳性能,本次测试的平台由Intel 酷睿i7-3970X处理器、X79芯片组主板、威刚16GB DDR3-1600四通道内存组建而成。详细硬件规格如下表所示:
测 试 平 台 硬 件 环 境 | ||||
中央处理器 | Intel Core i7-3970X | |||
(6核 / 12线程 / 3.5GHz / 15MB L3) | ||||
散热器 | Sapphire Vapor-X | |||
(LAG2011 单塔风冷散热器) | ||||
内存模组 | ADATA XPG DDR3-1600 4GB × 4 | |||
(SPD:9-9-9-24-1T) | ||||
主板 | GIGABYTE GA-X79-UD7 | |||
(Intel X79 Chipset) | ||||
硬盘 | Seagate Barracuda 1TB | |||
(1TB / 7200RPM / 32MB缓存 / SATA3) | ||||
电源 | Antec HCP-1000 | |||
(80Plus Platinum / 1000W) | ||||
显示器 | DELL Ultra Sharp 3008WFP | |||
(30英寸LCD / 2560×1600分辨率) |
● 测试平台软件环境一览 为保证系统平台具有最佳稳定性,本次横向评测所使用的操作系统为Microsoft Windows 7正版授权产品,除关闭自动休眠外,其余设置均保持默认,详细软件环境如下表所示:
测 试 平 台 软 件 环 境 | ||||
操作系统 | Microsoft Windows7 Ultimate RTM SP1 | |||
(64bit / 版本号:7601) | ||||
主板芯片组驱动 | Intel Chipset Device Software | |||
(WHQL / 版本号:9.2.3.1022) | ||||
NVIDIA显卡驱动 | NVIDIA Forceware | |||
(for game ready / 版本号:331.58) | ||||
AMD显卡驱动 | AMD Catalyst | |||
(Beta / 版本号:13.11 Beta V5/V6) | ||||
桌面环境 | Microsoft Windows7 Ultimate RTM SP1 | |||
(2560X1600/32bit/60Hz)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游戏及测试过程中双方特效设置的完全相同以及公平公正,我们调整了AMD催化剂驱动的AI控制功能,将镶嵌等级从驱动默认的“AMD优化”改回了应有的“应用程序控制”。只有在这样的设置下,AMD显卡才会在游戏中使用正确的游戏自身设置的特效设置等级,而不是AMD预设的更低的特效设置等级。与此同时,为照顾习惯于默认驱动设置环境使用AMD显卡的用户,我们会同时给出AI优化默认开启状态下的性能测试结果,以供更多用户进行对比及参考。
有介于双方在本轮首发测试过程中所发布驱动的“浮华”,我们决定将AMD最新发布的催化剂13.11 Beta V6纳入到测试当中并于V5版进行平行对比,最终取V5/V6驱动中较高的成绩作为最终比较成绩。
另外,我们采用的GeForce GTX 780GHz的测试频率为官方规定的1006/6008MHz。一切测试结果,包括性能、功耗及温度皆由此频率获得。更高频率的非公版GeForce GTX 780GHz的性能及表现情况,我们将会在今后测试当中陆续奉上。
6理论性能测试之3DMark FireStrike
● 理论性能测试之3DMark FireStrike
于北京时间2013年2月5日推出的新3DMark,采用全新界面设计,除了测试分数,还会展现每个场景测试期间的实时曲线,全程记录帧率、CPU温度、GPU温度、CPU功耗。新3DMark取消了传统的E、P、X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根据负载不同所推出的三个场景,其中FireStrike专为基于DirectX 11显卡搭建的高端游戏平台,而CloudGate则支持基于DirectX 10环境的主流硬件,IceStorm则支持入门级DirectX 9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等。
3DMark FireStrike
从新3Dmark开始的理论测试拉开了GTX780GHz的测试帷幕,尽管AMD的13.11 Beta V6驱动和NVIDIA的Forceware 331驱动的性能表现依旧“飘忽”,但我们仍可以在理论测试部分获得较为直观的结果——GeForce GTX 780GHz的表现已经追平了当前最快速的GeForce GTX Titan。
7理论性能测试之3DMark 11
● 理论性能测试之3DMark 11
PC游戏随Windows 7的发布进入DirectX 11时代,众多DirectX 11显卡早已摩拳擦掌上阵厮杀,却迟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基准测试软件来衡量游戏显卡DirectX 11性能的高低。终于,DirectX 11时代的3DMark 11来到大家面前。3DMark 11使用原生DirectX 11引擎,测试场景包括Tessellation曲面细分、Compute Shader以及多线程在内的大量DirectX 11特性。
3DMark 11
在3Dmark 11的测试当中,GeForce GTX 780GHz的表现继续强势,它甚至完成了对GeForce GTX Titan的超越。
8游戏测试之Crysis3
● 游戏测试之Crysis3
《孤岛危机3》是《孤岛危机》的最新续作,游戏采CryENGINE 3引擎所制作,其卓越的画面表现以及精彩的剧情相信已无需多言。作为硬件杀手的第三代,只支持DirectX 11的Crysis3 PC版再次将游戏的画面精美程度和硬件需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孤岛危机3》
我们采用运行Origin平台启动游戏并进行第一关至进入建筑物为止,同时收集期间的平均帧数的方式来完成测试,测试进行三次,取平均成绩作为最终测试结果。
又一次对Titan的超越,凭借高达1006MHz的高频优势,GeForce GTX 780GHz在我们测试环节最艰难的Crysis3中再一次战胜了Titan。
9游戏测试之Crysis2
● 游戏测试之Crysis2
《孤岛危机2》是《孤岛危机》的续作,游戏采CryENGINE 3引擎所制作,故事发生在距一代3年后的2023年。外星人在地球上的大片区域挑起了战争,各大城市都遭到攻击,人口锐减,玩家将要进行捍卫地球的末日战争。
《孤岛危机2》
我们采用Crysis2 BenchmarkTool来完成测试,场景选择Downtown,测试进行三次,取最高成绩作为最终测试结果。
较之Crysis3,Crysis2的特效压力相对更轻一些,所有参测显卡的帧数都要“好看”不少。GeForce GTX Titan在Crysis2中挽回了一定的颜面,但根据我们对测试过程的观察,这种颜面是否会延续到Forceware驱动表现稳定之后,是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10游戏测试之杀手
● 游戏测试之杀手5 《杀手5:赦免》采用IO Interactive自主研发的冰川2(Glacier 2)引擎制作,游戏内容都是在引擎下实时进行反馈的,所有动作都是即时生成的。新作主要场景发生在芝加哥,名为代号47的主角在本作中将更加灵活,更好控制。他将可以攀在悬崖边,还可以保持平衡,游戏融入了掩护系统,挟持人持的功能回归。 我们使用游戏自带的Benchmark程序来完成设置,测试进行三次,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杀手5的测试表现出了焦灼的状况,GeForce GTX 780GHz在1920分辨率下超越了GeForce GTX Titan,而后者则在2560分辨率当中表现更为出色。
《杀手5:赦免》
11游戏测试之Metro LastLight
● 游戏测试之Metro LastLight
本作题材基于俄罗斯最畅销小说Dmitry Glukhovsky,依旧由乌克兰4A游戏工作室开发并采用改进后的4A游戏引擎。最后的曙光讲述了一场为争夺足以毁灭人类的世界末日装置的内战。人类依旧苟活在地下等死。不同派系之间的战争还在继续,晚上依旧有各种变异生物潜伏在暗处。地面依旧是各种毒气,但有传言冰层开始融化,阳光开始穿透云层。
《地铁:最后的曙光》
我们采取游戏提供的Benchmark程序来完成测试,该Benchmark所包含的场景具有光照系统,烟雾系统以及激烈交战场景,能够全面反映显卡在面对Compute Shader以及超高分辨率材质时的表现。
地铁:最后的曙光延续了杀手:赦免当中焦灼的情况,GeForce GTX 780GHz和GeForce GTX Titan分别在1920和2560分辨率当中性能占优,谁也没能完全战胜对方。
12游戏测试之古墓丽影9
● 游戏测试之古墓丽影9
《古墓丽影9》将讲述劳拉的首次冒险之旅,主角劳拉·克劳馥的年龄被设定在21岁,那时的她还只是一名刚出茅庐的新人,经验欠缺。随着游戏剧情的发展,玩家将与劳拉共同成长,获得新的武器和道具并习得新技能。在冒险的小岛上,玩家可以在营地对道具进行组合,有些特定区域就需要特定道具和技能才能通过。岛上的各个营地之间可以快捷传送,玩家无需长途跋涉。而除了劳拉外还将有其他角色出现在岛上。
我们采取游戏提供的Benchmark程序来完成测试,测试进行三次,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920X1200 FXAA 古墓丽影9测试结果
古墓丽影9的测试结果同前两款游戏如出一辙,GeForce GTX 780GHz维持了在1920分辨率下的性能领先,而GeForce GTX Titan则继续占据着2560分辨率的领地。
13游戏测试之Dirt3
● 游戏测试之Dirt 3
《Dirt 3》是Codemasters制作发行的一款赛车竞速单机游戏,作为AMD Gaming Evolution的一款游戏,它采用与《F1 2010》同样的Ego引擎,支持DirectX 11 API,拥有更加拟真的天气系统及画面效果。游戏将包含冰雪场景、动态天气、YouTube上传、经典的赛车、分屏对战、party模式、开放世界、更多真实世界中的赞助商和车手等特点。
《尘埃3》
我们采用游戏自带的Benchmark来完成测试,最终结果以显示平均帧数为准。
尘埃3的测试再次向我们诉说了331驱动的仓促——GeForce GTX 780GHz“一反常态”,在1920分辨率中以微弱的劣势负于GeForce GTX Titan,但却在2560分辨率当中完成了对后者的超越。
14游戏测试之蝙蝠侠阿甘之城
● 游戏测试之蝙蝠侠阿甘之城
蝙蝠侠:阿甘之城(Batman: Arkham City)是2009年最佳动作游戏《蝙蝠侠:阿甘疯人院》的续作,由华纳兄弟出品,该作由Rocksteady工作室负责开发,世界架构仍然建立在《阿克汉姆疯人院》的气氛上,不过这次上升至阿克汉姆之城——高谭市内戒备森严的,关押了大量暴徒的监狱之中。新作汇集了众多明星参与的配音阵容以及蝙蝠侠中的极度凶残的恶棍,并改进和加强了一游戏特点,让玩家们拥有像《蝙蝠侠:黑暗骑士》一般的终极游戏体验。
《蝙蝠侠:阿甘之城》
我们采用游戏自带Benchmark进行性能测试。测试进行三次,取三次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蝙蝠侠:阿克汉姆之城是我们所有游戏测试环节中GeForce GTX Titan唯一保持优势的项目,GeForce GTX 780GHz没有在这款游戏中完成超越。
15游戏测试之生化奇兵无限
● 游戏测试之生化奇兵无限
《生化奇兵:无限》将玩家带往1912年,那是巨型飞艇和浮空飞行器的全盛时期,在此背景下诞生了海底销魂城的前辈,即天空之城“哥伦比亚”:这座远离美国海岸自成一体的空中城市在信众的欢呼声中扶摇直上,寄托了美利坚强国之梦,但因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使其似锦前程不久便急转直下,武装到牙齿的狰狞面目把原本光荣正确伟大的阿波罗登月变成邪恶的死星计划,整座城市消失在云端中自此再无人知晓。
《生化奇兵:无限》
GeForce GTX 780GHz在生化奇兵:无限中再次表现了强大的性能,它在1920分辨率下与GeForce GTX Titan性能几乎相当,在2560分辨率下则完成了对后者的超越。
16应用测试之天堂4.0
● 应用测试之天堂4.0
《Heaven Benchmark》是由俄罗斯Unigine游戏公司开发设计的一款Benchmark程序的最新版本,该程序是由Unigine公司自主研发的游戏引擎设计,支持DirectX 9、DirectX 10、DirectX 11与OpenGL 3.2 API,通过数十个场景的测试最终得出显卡的实际效能。
《天堂4.0》
在测试的结尾部分,Radeon R9-290X以与GeForce GTX 780相当的性能完成了全部测试。
17游戏性能综合比率
● 游戏性能综合比率
我们收集了全部8款参测游戏的帧数数据,以GeForce GTX 780GHz为基础将在游戏中的表现与所有参测显卡进行了一一对比,下面就是所有参测显卡在全部测试游戏中相对于GeForce GTX 780GHz比率的平均值。
GeForce GTX 780GHz性能比率(1920分辨率)
GeForce GTX 780GHz性能比率(2560分辨率)
3999的首发定价,GeForce GTX Titan的性能,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GeForce GTX 780GHz的发布,标志了NVIDIA新一轮的对性能功耗比上限的挑战。
18架构通用计算测试之FluidCS
● 架构通用计算测试之Fluid simulation
Hawaii架构的各种改进进一步提升了其通用计算的效率,所以我们进行了相关的通用计算能力测试。与各种不明就里或者只知道跑理论吞吐测试的第三方测试软件不同,我们进行的DirectX SDK Simulation直接调用微软的DirectX API来完成测试,这些测试的对象和过程都是构成DirectX环境下图形与计算任务的基础,是最直接的针对GPU实际运算性能的测试。以此为基准取得的测试结果,才是真实的能够反映架构运算性能和效率的结果。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我们首先进行的DirectX SDK测试是使用Direct Compute完成的流体力学模拟——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基于弹性力/黏着力/重力为基础的颗粒碰撞模拟,每一个颗粒均拥有独立的力学参数。通过对颗粒本身在统一的重力参数作用下自有力学参数以及交互作用的计算,可以模拟大量颗粒的行为并达到模拟由它们构成的“流体”特性的目的。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分别提供了对shared性能以及Grid性能的测试,力学计算本身需要应用包括矩阵运算在内的多种数学方法,颗粒之间的力学交互作用存在条件分支关系,因此该项测试可以全面考验不同构架对图形通用计算以及有针对性的物理特效计算的性能。
GeForce GTX 780GHz通用计算性能测试之FluidCS
以通用计算的第一组测试结果来看,在规格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我们想用一句并不精确但很贴切的话来形容GTX780GHz的表现——高频就是真理。凭借更高的核心频率,GeForce GTX 780GHz在单精度Direct Compute环境下再次完成了对GeForce GTX Titan的超越。
19架构通用计算测试之CSM
● 架构通用计算测试之Cascaded Shadow Maps
Cascaded Shadow Maps(CSM)是一种基于阴影深度进行的阴影判断及快速操作模式,CSM通过将整个阴影划分成若干级的层次,以层次内部像素的深度来定义和快速判断阴影位置,并对近景阴影采取高精度贴图,远景阴影采用低精度贴图的方式来达到节约资源同时快速准确实现阴影贴图的目的。CSM可以极大地加快阴影操作的速度,同时避免大多数因为光源形态、阴影深度与像素尺寸差异所导致的阴影边缘及内部贴图错误。
Cascaded Shadow Maps
CSM大量涉及矩阵运算及坐标判断,因此在DirectX 11环境下可以透过Compute Shader来进行。对CSM的性能测试,有助于我们了解构架的矩阵操作等通用计算性能。
GeForce GTX 780GHz通用计算性能测试之CSM
CSM测试的结果尽管没能让GeForce GTX 780GHz登顶,但它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除了双精度等HPC特性之外,我们认为GeForce GTX 780GHz在纯运算效率以及单精度能力上是不输于GeForce GTX Titan的。
20架构通用计算测试之OIT
● 架构通用计算测试之OIT
半透明是3D图形中一种重要的特效,但传统的Alpha混合基本上无法完成对不同半透明物体以及同一物体不同半透明部分的层次判断,因此如果以Alpha操作来简单的实现半透明效果,很多时候获得结果都是错误的。所以在DirectX 11中,微软为我们引入了OIT(透明独立叠加)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OIT(透明独立叠加)
在实现OIT技术的过程中,程序会将处于同一层次的部件所对应的线程/任务以Atomic(原子操作)的形式保护起来,使这些线程在被执行结束之前变成一个不可再分的整体。接下来这些Atomic会被放置在buffer中进行处理优先级的排序,通过这些操作,物体及部件所在的层次和正确的显示效果就被最终确定下来了。如果构架拥有cache等可读写近存近取缓冲,则可以极大地加快OIT的乱序操作过程。因此对OIT的性能测试,将可以让我们了解构架是否具有足够的灵活度、充足的缓冲密度以及完整的Atomic特性支持能力
GeForce GTX 780GHz通用计算性能测试之OIT
NVIDIA在GK110架构中的cache性能异常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改善,但GeForce GTX 780GHz在OIT的测试当中还是凭借高频完成了对GeForce GTX Titan的超越。
21架构通用计算测试之nBodyCS11
● 架构通用计算测试之nBody Gravity CS11
nBody Gravity的前身来自nBody仿真,nBody仿真的目的在于模拟一个多体系统的演化过程,该系统中的每个个体(Body)都会与周围的其他物体发生非接触力学吸引/排斥作用。通过nBody仿真,我们可以获得大量长程力作用的系统,比如小到范德华力作用下的原子/分子群或者大到万有引力作用下的星系之类各色场合的模拟结果。对于气流等稀薄流体的模拟同样可以归约成nBody仿真过程并予以解决。
nBody Gravity
nBody Gravity将场景设定为大量粒子在引力这一种基本长程力下高速运动作用形成的多体问题,尽管粒子间不考虑接触力学传递,但整体而言nBody Gravity模拟与我们前面进行的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测试一样,都需要大量应用到矩阵操作等大量常见的数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由于长程力一次影响的对象远较流体模拟中弹性碰撞传递所能够影响的对象要多,其背后所对应的线程量非常庞大,因此nBody Gravity对于硬件构架的并行度有极高的要求。透过nBody Gravity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到被测对象的吞吐能力、对基本条件分支的应对能力、并行处理能力以及对矩阵等常规数学方法的处理能力。这些能力,最终都将反映构架执行DirectX 11特性尤其是Compute Shader的效率。
GeForce GTX 780GHz通用计算性能测试之nBody Gravity
在最后的测试环节,GeForce GTX 780GHz维持了性能层面的强势。我们认为在Direct Compute环境下,GeForce GTX 780GHz的通用计算效率是目前NVIDIA民用显卡当中最高的。
22功耗温度测试
● 功耗温度测试
在功耗及温度测试环节,我们继续采用Furmark满载的方式让显卡达到全负荷工作的方式,来收集GeForce GTX 780GHz显卡的满载温度及平台功耗数据。
GeForce GTX 780GHz平台待机功耗
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NVIDIA并未限制厂商使用公版的GeForce GTX 780GHz方案,因此同测试时所采用的默认频率一样,我们所获得的功耗数据仅代表达到GeForce GTX 780GHz在最低默认频率要求即1006/6008MHz时的状态,对于频率更高的非公版以及超公版GeForce GTX 780GHz而言,更高的性能意味着更高的功耗。
更高的性能并没有换来更高的功耗,相对于之前的GeForce GTX 780,GeForce GTX 780GHz在默认频率下的平台满载功耗仅提升了15W,现在它来到了与GeForce GTX Titan几乎完全相同的功耗层级,而且371W这样的数字与竞争对手超过450W的现状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以性能层级和现阶段AN双方旗舰级产品的综合表现而言,我们认为GeForce GTX 780GHz的功耗是十分优秀的。
23测试总结——再“沉稳大气”一些
● 测试总结——再“沉稳大气”一些
GeForce GTX 780GHz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没有明显提升功耗和使用温度的前提下提供了与GeForce GTX Titan相当甚至更高的游戏性能,在继续维持功耗温度优势的同时正面承受了来自Radeon R9-290X的性能冲击并战胜了非uber模式下的后者。在此基础上,GeForce GTX 780GHz的首发定价同样“漂亮”(当然,AMD功不可没)。所以以产品角度而言,GeForce GTX 780GHz并没有重蹈之前那个著名的GHz Edition的覆辙,它以更加实际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我们对该产品的评价相当简单直接——NVIDIA的此次反击举措不仅迅捷而且相当到位,GeForce GTX 780GHz性价比和性能功耗比均完胜竞争对手,除此之外,似乎没什么多余的值得强调的地方了。
所以接下来,我们想聊点关于GeForce GTX 780GHz自身性能之外的事儿。
GeForce GTX 780GHz引出了更多有趣的未来
首先,GeForce GTX 780GHz的出现预示,或者可以说明确了一件事情,那就是GeForce GTX 780Ti的性能水平。NVIDIA不会在同样的性能水平上同时放置两款产品,所以几乎可以肯定,GeForce GTX 780Ti将拥有超过GeForce GTX 780GHz,亦即超越GeForce GTX Titan的性能。
当然,这不会影响到GeForce GTX Titan的定位和定价,因为按照NVIDIA惯用的产品区分模式,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是被划分在生产力属性范畴中的。当一块显卡产品拥有了充沛的生产力属性,可以让用户借此来实践生产力价值并赚取利润时,这款产品将会被NVIDIA加入到非民品级的高价产品行列。Quadro和Tesla的高定位和高定价皆因生产力属性而起,拥有完整DP运算能力的GeForce GTX Titan同样如此。即便GeForce GTX 780Ti拥有了超过GeForce GTX Titan的图形性能,NVIDIA还是能通过限制DP能力这一生产力属性来错开定位,并将其纳入到民品级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区间当中。
综上所述,GeForce GTX 780GHz的出现基本上已经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NVIDIA新单芯旗舰的状态——GeForce GTX 780Ti在绝大部分场合下的图形性能都将会高于GeForce GTX Titan,领先幅度可能接近10%,同时如果其舍弃了包括1/3速DP在内的各种生产力属性的话,拥有比后者更低的售价并在民品级市场正式取代后者也不会是一件奇怪的事。换言之,为了应对Radeon R9-290X以及整个Hawaii架构的挑战,NVIDIA可能将原本的民品级单芯旗舰性能的上限一口气提高了超过15%(从原本的GeForce GTX 780到新的GeForce GTX 780Ti)。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GeForce GTX 780GHz以及GeForce GTX 780Ti的出现是Radeon R9-290X的功劳。正是AMD对Hawaii架构的着力改进以及Radeon R9-290X的最终出现,让NVIDIA在这样一个沉闷的竞争环境当中如此快速的做出了反应,再一次提升了单芯显卡的整体性能上限,同时再一次将性价比和性能功耗比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说到反应,我们在这里不得不说一说331版本的Forceware驱动。在Radeon R9-290X发布前夕,NVIDIA发布了我们在测试中所使用的331.58WHQL驱动。该版驱动的发布明显十分仓促,不仅很难实现NVIDIA宣布的性能提升,同时对BUG的处理也让人难以满意。除了在本次测试当中所遇到的部分游戏1920分辨率下GTX780GHz性能异常的问题之外,我们还收到了包括无法正常连接Shield在内的各种使用问题报告并已转呈NVIDIA。由此可见,这一版本驱动的发布并非准备周全。
从产品角度来讲,Radeon R9-290X战胜GeForce GTX 780需要特殊的uber模式以及更高的分辨率+更低的特效设置,而代价则是高出80W以上的使用/峰值功耗以及多出10度以上的峰值温度。不管那些冒充玩家的“键盘卡神”们的鼓噪有多么嘈杂,对于这样的代价是否合算,理智的市场和真实的显卡用户自然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GK110架构的产品发布至今已有8个月,GeForce GTX 780发布至今也已有5个月有余,以我们的观点来看,NVIDIA完全可以更加沉着的应对Radeon R9-290X这样对手的冲击。反映在驱动层面的仓促和准备不周,不应该属于此时有更多牌可打的NVIDIA。如果能够再“沉稳大气”一些,NVIDIA给玩家带来的体验将会更好。
应该是今年最后的惊喜——GeForce GTX 780 Ti
不管怎么说,NVIDIA都在第一时间正面回应了AMD的挑战。GeForce GTX 780GHz不仅给旗舰级玩家提供了绝对性能以及性能功耗比都更为优秀的选择,其开放非公的做法也给厂商的发挥提供了余地,许多默认性能超越AN双方现有所有公版产品的非公版GeForce GTX 780GHz已经集中来到了我们的面前。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NVIDIA对非公版方案限制的进一步解除,更多性能和特性更为强大的非公乃至超公版GeForce GTX 780GHz将会陆续到来并进一步丰富我们的选择。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对于市场以及用户而言都是好消息。
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事,大概就只有期待GeForce GTX 780Ti的最终露面了。这款新的旗舰级产品是否如流言所说采用了完整规格的GK180架构,它的性能又是否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超过GeForce GTX 780GHz/GeForce GTX Titan近一成,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