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ZOL首页 > 显卡 > 评测 > 正文
    资深编辑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  责编:林光楠
    收藏文章 阅读全文 暂无评论

      ● 微观“TT”,宏观败笔

      有失败铸就的成功,当然就会有成功铸就的失败,NVIDIA的DirectX 10时代虽然并不能说是失败,其发展路线从构架角度来讲确属必要,但DirectX 10时代后期那段并不算好过的日子也的确成了AMD构架演进的对照系。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为保护过大的芯片,保护盖成了G80之后的标配

      首先登场的是可以被称作是上最成功GPU的G80。由于对API需求的合理预判以及选择TLP作为发展思路,正确的战略方向让G80在没有多少包袱的前提下拥有了颇高的单位效率和绝对性能。但与先进构架相对应的是工艺方面的保守,NVIDIA并未采用当时更加先进的半代工艺升级法,因此采用90nm工艺制造的G80拥有了484平方毫米的芯片面积。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芯片面积进一步缩小的G92

      在经历了构架调整完善以及工艺升级之后,采用65nm工艺制造的G92于2007年10月面世。相对于G80,G92在构架层面补完了shared以及Texture部分,将MC从384bit削减至256it,但基本结构较之G80并未有更大的变化,因此更换工艺之后的G92并未像R600-RV670那样出现巨大的芯片尺寸降幅,属于标准Tick-Tock过程的G92构架的核心面积最终定格在了334平方毫米这一数值上。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GT200堪称史上最巨大GPU

      接下来的GT200对NVIDIA来说可以算是一个“甜蜜的灾难”。按照NVIDIA的构架演进计划,GT200不仅要完成超越G80/G92至少50%的图形性能目标,更要为NVIDIA打开通用计算及HPC应用市场,甚至还要为即将到来的DirectX 11积累构架方面的经验。在双重目标以及Tick-Tock节奏的压迫之下,GT200构架不仅整体规模较之G80/G92提升了近100%,芯片面积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576平方毫米,这不仅让GT200的发热控制成了极其困难的事情,更让NVIDIA背负了沉重的成本及可制造性负担。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令NVIDIA“起死回生”的GTX285

      本来NVIDIA的故事到这里就该告一段落了,但由于GT200的问题确实严重,NVIDIA不得不对产品线的制造工艺进行了比对手多一次的tick过程,将G92和GT200的制造工艺升级到了55nm,由此诞生的G92B和GT200B的芯片尺寸分别变成了276及470平方毫米。尺寸缩减之后的GT200B不仅一扫GT200的诸多阴霾,更创造了GTX260+这一“不老的神话”。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永恒的GTX260+

      NVIDIA的DirectX 10时代是规律的,3代构架演进过程的每一步均达到了目的,之间也维持了完整规律的Tick-Tock节奏,性能层面也无可挑剔,但最终的GT200却让NVIDIA着实难过了一段时间。反观AMD的DirectX 10时代虽然以悲剧开场,而且构架的每一次演进不仅没有明确且具有延续性的宏观路线,细节层面也仅仅是在不断地偿还之前开场所欠下的债务,但最终却收获了喜剧的结局。是什么让悲喜剧的剧本完成了互换,又是什么让本以疲态尽显的GT200起死回生呢?

      答案,就在影响一切却又不为人知的潜规则——D线。

    vga.zol.com.cn true //vga.zol.com.cn/263/2630570.html report 2215   ● 微观“TT”,宏观败笔   有失败铸就的成功,当然就会有成功铸就的失败,NVIDIA的DirectX 10时代虽然并不能说是失败,其发展路线从构架角度来讲确属必要,但DirectX 10时代后期那段并不算好过的日子也的确成了AMD构架演进的对照系。 为保护过大的芯片,保护...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阅读全文
    本文导航
    不喜欢(0) 点个赞(0)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

    显卡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