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主
有一点必须予以特别提及,那就是我们在这里回顾的目的并非纠缠于一款芯片的得失成败,而是一段DirectX API寿命内数个系列芯片的整体表现。因此虽然接下来即将登场的R600在常规眼光看来是一款失败的作品,但它却为我们的故事提供了一抹亮色。
R600也不全然都是失败
2007年5月登场的R600是AMD收购ATI之后推出的首款DirectX 10芯片,由于ringbus以及过分注重ILP等构架层面的失当,采用TSMC 80nm工艺制造的R600背负了沉重的芯片面积负担,435平方毫米的芯片面积不仅没有能够给R600带来卓越的性能,还严重影响了其可制造性。
立于险境的AMD迅速着手对R600进行了改进,不仅砍掉了诸多挤占资源严重的芯片设计,更一改传统的半代工艺升级法,直接以豪赌的形式将工艺一次性提升了一个整代。于是在半年之后的11月,我们看到了55nm工艺制造,芯片面积仅为192平方毫米的RV670。RV670一改R600高发热低良率以及可制造性极差的弊端,虽然在性能方面未能扭转颓势,但R600-RV670这次典型的tick-tock过程却为今后的AMD DirectX 10芯片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利用RV670节约下来的大量晶体管及芯片面积资源,AMD在最后一代的DirectX 10芯片中大胆的进行了巨大的规模释放。半年后的2008年6月,ALU资源2.5倍于RV670的RV770来到了我们的面前。RV770在性能较之R600系列有大幅提升的同时,芯片面积却维持在了256平方毫米这一相当不错的尺寸上。
DirectX 10周期对于ATI/AMD来说是戏剧性的一段经历,繁冗的收购和最初的失败没有将之击垮,却反而为其送上了一份大礼,不仅最终铸就了RV770的巨大成功,更让AMD成功的在GPU界站稳了脚跟并成了可以与NVIDIA分庭抗礼的存在。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