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ZOL首页 > 显卡 > 评测 > 正文
    资深编辑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  责编:林光楠
    收藏文章 阅读全文 暂无评论

      ● 第三场的高潮

      斗转星移,DirectX 9.0C和DirectX 10时代以及那些围绕着各自的D线进行的一幕幕悲喜剧,都已经淹没在时间的浪花中了。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是全新的DirectX 11时代。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D线是用于衡量某代DirectX中同阵营不同阶段GPU命运的生死线,那么在进入DirectX 11时代之后,AN双方围绕着D线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AMD能否携之前的余威再次完成D线逆转?

      率先进入DirectX 11时代的是通过R600-RV770完美演绎D线优势的AMD,通过先前积累的面积率优势以及快速进入的策略,AMD于2009年11月推出了世界上首款支持DirectX 11的GPU——RV870。RV870拥有一倍于RV770的构架规模,除此之外在构架结构上并未有更多创新。较少的改进以及制造工艺从55nm到40nm的进步,让RV870拥有了良好的功耗发热表现以及可制造性,同时也将AMD在DirectX 11时代的D线画在了334平方毫米上。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采用RV870的HD5870

      虽然达到了快速推出了第一代DirectX 11芯片的目的,但脱胎自R600构架的RV870终于还是触及到了性能以及物理界线方面的瓶颈,这让AMD不得不选择在接下来的产品中对构架进行必要的改进。VLIW结构发生变化的Cayman依旧采用40nm工艺生产,芯片面积也小幅踏过了D线允许的范围,并最终定格在了389平方毫米的数值上。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AMD DirectX11芯片面积与D线关系

      NVIDIA在DirectX 11时代的表现与AMD刚好相反,DirectX 11首代构架Fermi拥有良好的逻辑结构和设计理念,但其糟糕的EDA和庞大的规模让它的良率和功耗表现饱受诟病,甚至NVIDIA不得不首次推出了刚一登场便遭阉割的旗舰级单芯片,而且与GT200时代完全相同的,初代Fermi构架的GF100芯片同样不具备单卡双芯的可制造性。先天问题多多的GF100,将NVIDIA在DirectX 11时代的D线画在了529平方毫米这一GPU史上第二大的芯片面积上。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GF100芯片打造的GTX480

      GF100的问题让NVIDIA重新开始了对EDA过程的重视,经过重新布局设计以及优化的第二代Fermi构架GF110虽然在逻辑结构上与GF100极为接近,但在可制造性以及温度功耗表现方面均大幅领先后者。同时,经过EDA优化过程,部分冗余且可以舍弃的部分被从构架中剔除了出去,这让GF110的芯片面积有了微小的下降,520平方毫米的核心面积让NVIDIA的第二代DirectX 11芯片来到了D线下方的区域。

    D线上的华尔兹 GPU面积变迁潜规律漫谈
    NVIDIA DirectX11芯片面积与D线关系

      对于D线画成之后的第二代芯片,也就是Cayman以及GF110的表现,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D线就像魔咒一般,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芯片的实际表现。我们在前面提到过,D线对某代构架中前期的芯片相对来说是比较宽容的,那么在DirectX 11发布2年多,已经临近API寿命尾声的今天,即将到来的第三代也就是末代DirectX 11芯片,又会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vga.zol.com.cn true //vga.zol.com.cn/263/2630570.html report 2233   ● 第三场的高潮   斗转星移,DirectX 9.0C和DirectX 10时代以及那些围绕着各自的D线进行的一幕幕悲喜剧,都已经淹没在时间的浪花中了。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是全新的DirectX 11时代。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D线是用于衡量某代DirectX中同阵营不同阶段GPU命运的生...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阅读全文
    本文导航
    不喜欢(0) 点个赞(0)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

    显卡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