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历代RADEON系列架构回顾
RADEON 256
这是第一款冠以RADEON前缀的产品,原代号是Rage6C,代号命名被重新调整后就成为了R100。R100是ATI第一款支持硬件T&L(ATI又称之为TCL,以标榜比NV15或者说GeForce2 GTS多了硬件剖切加速),像素流水线结构为3TMU*2像素流水线,引入了当时NV1X所不具备的消减无效渲染的技术Hyper-Z,集成了30百万晶体管,属于DirectX 7.0世代的产品。
RADEON 256后来衍生了RADEON LE、RADEON 7500(RV200)等产品。
RADEON 8500
尽管RADEON 8500依然比同样是DirectX 8时代的GeForce 3晚了半年才发布,但是从这一代产品开始,ATI开始尝试增加更多属于自己特色的技术,例如N-Patch引擎、旋转栅格抗锯齿以及Pixel Shader 1.4支持。
RADEON 8500后来衍生出了RADEON 9000(RV250)、RADEON 9100、RADEON 9200等型号和产品。
RADEON 9700
2002年7月发布的RADEON 9700 Pro(代号R300)首次让ATI在产品规格、性能上领跑NVIDIA同期产品真正一代(也许应该说领先1.5代以上?),DirectX9.0、4顶点着色器、8像素流水线、性能优化的多取样旋转栅格抗锯齿、256位DDR内存总线、成熟的制造工艺,而NVIDIA在NV3X产品规划上的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更是让ATI如鱼得水,不仅彻底扭转了多年独立图形芯片市场份额落后于NVIDIA的状况,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一大批游戏玩家对ATI的轻蔑态度,开创了ATI一个辉煌的盛世。
RADEON 9700 Pro后来衍生出了RADEON 9600、RADEON 9550、RADEON 9800等产品。
RADEON X800
RADEON X800的代号是R420,这多少给人一些遐想,R400哪里去了呢?在2003年秋季的时候,曾经有一种 说法表示ATI认为R400难以在当时工艺上实现,因此改推出简化的R420。不管如何,从体系架构上来看的话,R420的确非常类似于R300的倍增版:顶点着色器从4个增加到6个,像素着色器从8个增加到16个,技术上基本上都继承了R300的衣钵,只是从shader model 2.0增强到shader model 2.0b,加强了高分辨率的Hyper-Z能力。和NVIDIA同期的NV4X相比,缺乏硬件16位浮点纹理过滤、帧缓存混合、shader model 3.0等特性的支持,尽管R4XX的性能也不错,但是功能上的缺失,使得当初依仗R300打下的高端江山几乎是拱手相让给NVIDIA了。
RADEON X800后来衍生出了RADEON X850、RADEON X700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