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V670开始改进 绝境求生
R600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以2003年ATI设计这颗GPU的思路来衡量这款产品,我们可以判断它已经失败,因为耗费巨大研发实力的顶级GPU无法和对手的顶级产品相提并论,更严重的是基于R600架构的其他中低端产品也受到了高端产品的影响,比如说中端2600XT也大幅度落后于8600GT,直至后期驱动改善才获得一定程度的性能提升。
现在AMD唯一剩下的,就是未来的开发计划,和一个没有因为失败而相互离弃的团队,这个团队由AMD著名的架构师Carrell Killerbrew带队,后来由来自于Beyond 3D的Dave Baumann负责接管。
RV670已经没有时间重新设计芯片,而且巨大的设计成本和GPU相对较短的生命历程,也让AMD放弃了这个决定,ATI只是在芯片的内部进行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加入了DirectX 10.1技术的支持,同时得益于AMD在半导体工艺方面的经验以及和TSMC方面的紧密合作,RV670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代号RV670的工艺改进版显卡
RV670的GPU微架构并没有任何大的改动,只是将内存控制器由512bit缩减到256bit,这样就带来了芯片内部线长的大幅度下降,同时GPU需要的显存数目也有很大减少,显卡整体制造成本下降。
RV670可以说是完封不动的工艺微缩,这样的做法我们认为主要是为了更快地把成熟产品做工艺提升后的微缩化产品推出市场。不过在技术特性上,RV670通过简单改进,实现了Direct3D 10.1、PCI Express 2.0 x16以及PowerPlay的支持,这些细节方面的改进最后成为了用户非常欣赏的产品亮点。
总体而言,新发布的代号RV670的Radeon HD 3000让我们看到了AMD的愿景和希望。2007年12月,Radeon HD 3870和Radeon HD 3850成功发布。RV670的卖点主要是R600相当的性能但是只需要R600一半功耗、UVD视频引擎、优化流式数据运算、灵活的多GPU交火平台、完整的PCIE 2.0方案等等。
RV670的发布,让AMD已经跌落到谷底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同时AMD也发现了R600架构一个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可以在功率得以控制的前提下迅速扩张,同时不断换用新工艺来降低功耗。这种特性是MIMD结构的流处理器所不具备的,这是SIMD架构常年以来的重要特色之一。沿着这条发展道路,AMD逐渐找到了突破口。RV670让我们看到了改进的力量,而AMD随后设计出的几代GPU产品,则让我们看到SIMD结构Shader巨大的扩张能力。
- 第1页:AMD统一渲染GPU架构 历程回顾与评测
- 第2页:R520和R580对NVIDIA的影响
- 第3页:R600与G80的不均衡对抗
- 第4页:RV670开始改进 绝境求生
- 第5页:GT200体现NVIDIA变化方向
- 第6页:RV770的策略与成功
- 第7页:AMD的赌注与HD4850的改变
- 第8页:RV870的设计思路和诞生背景
- 第9页:RV870芯片概况与策略
- 第10页:Fermi架构的困惑
- 第11页:R600芯片设计之初遇到的问题
- 第12页:RV770和RV870架构追求不断改进
- 第13页:Fermi未来的性能亮点与优势
- 第14页:回顾统一渲染架构,探寻SIMD极限
- 第15页:基本信息分析——Radeon HD2900 XT
- 第16页:基本信息分析——Radeon HD3870
- 第17页:基本信息分析——Radeon HD4890
- 第18页:基本信息分析——Radeon HD5870
- 第19页:性能测试的硬件、软件平台状况
- 第20页:DX9理论性能测试:3DMark 06
- 第21页:DX10理论性能测试:3Dmark Vantage
- 第22页:GPGPU着色器性能-单精度Shader
- 第23页:GPGPU着色器性能-双精度Shader
- 第24页:3Dmark Vantage 贴图填充率测试
- 第25页:3Dmark Vantage 视差闭塞映射
- 第26页:3Dmark Vantage GPU粒子模拟
- 第27页:3Dmark 06 Shader Particles 3.0
- 第28页:Furmark Open GL 性能测试
- 第29页:Lightsmark 光照渲染测试
- 第30页:DirectX 10 SDK Cube Map GS
- 第31页:DirectX 10 SDK N Body Gravity
- 第32页:测试总结与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