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V870芯片概况与策略
在所有铺垫工作完成之后,2009年09月23日,AMD为我们带来了基于DirectX 11的Radeon HD5870显卡。它采用第二代40nm工艺制造、搭载第四代GDDR5显存、拥有1600个流处理器、Eyeinfinty多屏显示技术、超低待机功耗等。最为关键的是Radeon HD5870满足了DirectX 11的一切设计要求,同时取得了对NVIDIA上一代顶级单卡Geforce GTX285的全面领先。无论是技术、规格还是性能,AMD用数据说话证明了自己再一次登上GPU王座。
RV870的成功在于多个方面,首先它率先支持了微软的DirectX 11硬件要求,这是NVIDIA当时的产品无法触及的。同时从性能角度讲,自从Radeon 1900XT在Geforce 8800GTX的打压下失去性能皇冠后,Radeon HD5870再次夺回了顶级显卡的王位。更重要的是,AMD在R300之后首次取得了时间、性能、规格上的三重领先。现在,AMD最大的芯片比NV最大的芯片更快。不仅如此,它还比NV最大的芯片要小,而且更便宜。
在2009年12月下旬,台积电宣布TSMC 40nm工艺良率已达到稳定,这更给AMD的Radeon HD5000系列产品打了一针强心剂,HD5000系列产品的供应量随之得到增长。
Radeon HD5000系列产品带来了性能的大幅度增长
下面就让我们来预览一些AMD的Radeon HD5870产品的重要特性:
·第一款支持DX11的GPU,微软的所有要求AMD都非常精准地完成;
·第一款制程进入40nm线宽的GPU,晶体管数目突破21亿;
·第一款浮点运算能力超过2TeraFlops的GPU,RV770是当时业界第一款超越1TFLOPS大关的GPU;
·第一款具备民用级别多屏幕显示能力的GPU,实现3屏甚至6屏显示不再需要代价高昂的专业设备。
霸气十足的Radeon HD5870 Eyefinity 6屏输出显卡
回顾Radeon HD 2000到HD5000系列产品的发展历程,我们首先把架构扩张的头等功记在SIMD结构的流处理器身上。使用了VLIW技术的SIMD结构流处理器以较小的晶体管消耗获得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同时虽然这种结构在效率上明显输给MIMD结构,但是它在遇到全4D指令或者大量的4D指令时,可以爆发出澎湃的指令吞吐量,而目前的很多游戏中还是大量掺杂着4D指令,这为SIMD结构的流处理器性能发挥奠定了基础。
所以当我们回顾GPU在同一渲染时代的发展历程时,我们不得不把这种较为传统的SIMD结构流处理器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来思考。NVIDIA一次次改进架构却难以换来大幅度的性能提升,AMD不断堆砌流处理器数量,甚至减少了每个流处理器周边资源的配置,还是保证了GPU的快速向前;不但如此还有功耗问题,GT200架构开始,NVIDIA已经不得不把功耗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来设计GPU,而AMD则表现地轻松很多,典型例子就是两款性能不相上下的产品——GTX260+和HD5770,基于RV840的HD5770在提供了比肩GTX260+的性能前提下,消耗的电力约为对手的1/2,这就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
除了规模上的扩张,RV870还竭力弥补了R600架构之前遗憾。过去,由于过分注重成本,从R600开始AMD家族的通用运算能力就落后对手不少。AMD在RV870上着重改进了这一点,新加入的LDS(Local Data Share)有效提升了存储性能,改善了流处理器的执行效率。RV870不但支持微软DirectCompute和苹果OpenCL通用计算平台,还重新优化了数据共享结构,提供了完整的多级缓存供流计算使用,并且优化了访存能力。抢占式多线程虽然在技术层面略逊于Fermi的多级多分配并行多线程设计,但是就技术的标准来讲,RV870与对手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 第1页:AMD统一渲染GPU架构 历程回顾与评测
- 第2页:R520和R580对NVIDIA的影响
- 第3页:R600与G80的不均衡对抗
- 第4页:RV670开始改进 绝境求生
- 第5页:GT200体现NVIDIA变化方向
- 第6页:RV770的策略与成功
- 第7页:AMD的赌注与HD4850的改变
- 第8页:RV870的设计思路和诞生背景
- 第9页:RV870芯片概况与策略
- 第10页:Fermi架构的困惑
- 第11页:R600芯片设计之初遇到的问题
- 第12页:RV770和RV870架构追求不断改进
- 第13页:Fermi未来的性能亮点与优势
- 第14页:回顾统一渲染架构,探寻SIMD极限
- 第15页:基本信息分析——Radeon HD2900 XT
- 第16页:基本信息分析——Radeon HD3870
- 第17页:基本信息分析——Radeon HD4890
- 第18页:基本信息分析——Radeon HD5870
- 第19页:性能测试的硬件、软件平台状况
- 第20页:DX9理论性能测试:3DMark 06
- 第21页:DX10理论性能测试:3Dmark Vantage
- 第22页:GPGPU着色器性能-单精度Shader
- 第23页:GPGPU着色器性能-双精度Shader
- 第24页:3Dmark Vantage 贴图填充率测试
- 第25页:3Dmark Vantage 视差闭塞映射
- 第26页:3Dmark Vantage GPU粒子模拟
- 第27页:3Dmark 06 Shader Particles 3.0
- 第28页:Furmark Open GL 性能测试
- 第29页:Lightsmark 光照渲染测试
- 第30页:DirectX 10 SDK Cube Map GS
- 第31页:DirectX 10 SDK N Body Gravity
- 第32页:测试总结与回顾